转自:天津日报
在华夏文明的漫漫长河中,神话作为古老的文化记忆,承载着民族的精神基因与原始想象。《涅槃:中国神话的文学之路》宛如一把钥匙,开启了一扇通往中国神话与文学交织世界的大门,为我们揭示了中国神话在文学发展进程中浴火重生的奇妙轨迹,是一部兼具学术深度与文学性的佳作。
中国神话起源于远古时期,是初民对自然现象、社会生活和自身生存的原始理解与诠释。本书从这里出发,深入探寻中华文明背景下神话的源头:女娲抟土造人,这不仅是对人类起源的浪漫猜想,更体现了初民对自身创造力的朦胧认知与对生命诞生的敬畏;盘古开天辟地,以自己的身躯撑起天地,身躯化为万物,构建起宇宙的基本框架,彰显了古人对宇宙生成的宏大想象。这些神话故事深深扎根于华夏大地的土壤,与原始农耕文明、祖先崇拜紧密相连,成为民族文化的最初基石。
通过作者清晰的勾勒,我们看到,神话故事以及神话人物的传播过程充满了变异性与生命力。不同地域、不同部落的人们根据自身的生活环境和文化传统,对同一神话进行着独特的演绎。如大禹治水的故事,在中原地区,可能更强调大禹的智慧与领导才能,而在一些临水而居的部落,或许会突显水患对生活的巨大威胁以及人类抗争的勇气。
随着历史的推进,神话在各类文学作品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诗经》中的“天命玄鸟,降而生商”,为诗歌增添了神秘而庄重的色彩;庄子的文章里,鲲鹏展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其宏大的志向与超凡的能力,象征着一种突破现实束缚的精神力量;藐姑射山神人“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则代表了庄子心目中的理想人格。《山海经》中的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刑天舞干戚等奇幻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和深刻的寓意,成为后世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淮南子》也保存了许多神话资料,如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等,这些神话在书中被赋予了道德教化的功能,强调了中华民族面对灾难时的勇气、责任和自我牺牲精神。
志怪小说盛行于魏晋南北朝,从书中可以了解到,这一时期的神话得到了更为丰富的演绎。《搜神记》作为志怪小说的代表作品,将神话、传说与民间故事融为一体,塑造了众多神、鬼、妖、怪形象。其中既有如董永与七仙女的爱情神话,展现了人类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也有干将莫邪这般的复仇故事,蕴含着对正义的执着追求和对压迫的反抗精神。这些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神话的内涵,同时也为后世戏曲、小说等文学形式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进入现当代,中国神话在新的文化语境下获得了全新的视角与活力。现当代作家们以新的创作手法,对传统神话进行重新解读和演绎,使其焕发出夺目的时代光彩。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对传统神话进行大胆创新,塑造了一个敢于打破命运束缚、勇于抗争的哪吒形象,引发了观众的强烈共鸣;游戏作品《黑神话:悟空》以及动漫作品《大圣归来》以孙悟空的神话故事为蓝本,通过精美的画面和精彩的剧情,展现了中国神话的独特魅力,并大获成功。那些沉睡在《山海经》《搜神记》里的古老精魂,正以超乎想象的方式重生。这些作品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将神话故事以更加生动、直观的方式呈现给观众,不仅推动了神话的传播与传承,也为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作出了积极贡献。
本书清晰地展现了中国神话与文学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紧密关系。神话为文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成为文学创作的源泉和根基。从古老的神话传说中,文学获得了无尽的灵感,构建起丰富多彩的文学世界,并在不同的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本书对神话的创新性改编提供了全面的视角并为文学创作注入了新的思维方式,也能使我们的文学作品能够更好地反映时代精神和社会现实,满足不同读者日益多样化的审美需求。
站在文明迭代的临界点回望,《涅槃:中国神话的文学之路》揭示了中国神话的演化史,从甲骨文的占卜记录到短视频平台的国漫二创,神话始终在寻找最具时代张力的表达载体。当游戏中的虚拟香火在服务器中永不熄灭,当电影里的神话角色在数字宇宙里获得重生,我们或许正在见证人类最古老的精神传统,在不断创新的文学洪流中完成真正的涅槃重生。这场跨越媒介的叙事长征,终将着眼于世界,为漂泊的现代灵魂重建心灵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