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资讯网 中意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前沿资讯 »

宜子孙(图)

转自:天津日报

  去青州博物馆参观,印象深刻的不光是馆藏佛教造像,还有这儿的文创营销搞得真是不错。

  与大多数博物馆的文创开发一样的是,青州博物馆也是依托自家馆藏文物开发文创产品的,但与许多地方文创产品普遍销售不温不火的状况相反的是,青州博物馆的文创产品卖得很好。卖得最好的两款文创产品,一是状元卷衍生品,一是宜子孙璧衍生品。

  状元卷,是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状元赵秉忠的殿试卷,国家一级文物,1983年由赵秉忠后人捐献给青州市博物馆,也是全国唯一一份明代状元卷,海内外孤本。至于字迹端秀、毫无错漏、内容得当等,都是状元卷的共同优点,能做第一甲第一名的都是八面玲珑的才俊。

  宜子孙璧,又称东汉“宜子孙”玉璧,也是国家一级文物,是一块具有代表性意义和历史文化价值的东汉吉语璧。1982年出土于山东省青州市谭坊镇马家冢子东汉墓,整块玉璧由上等新疆和田玉雕琢而成,高20.8厘米、直径15.5厘米,内径2.6厘米、厚0.6厘米。双龙钮中央透雕篆书“宜子孙”三字,这是汉代常见的吉祥语“长宜子孙”的简称,体现了墓主人希望借此保佑后代人丁兴旺、长命百岁的美好愿望。

  以两件镇馆之宝为蓝本做文创,一个是状元卷,被赋予了许多美好祈愿的心理暗示,家有考生的家长学生都舍得买来图个吉利,或者赠送亲友送去祝福,祝愿金榜题名;一个是宜子孙璧,投众人所好寓意荫及子孙,或为多子多福,或为子孙安康,或为早生子嗣、瓜瓞绵绵。

  历史研究者分析,秦汉社会意识中的“宜子孙”愿望有明显的社会文化表现,其表现在秦汉文化遗存中常见作为理想表述的“宜子孙”文字符号,各地出土的秦砖汉瓦玉饰铭纹上多有“常宜子孙”“长宜子孙”“子孙益昌”“子孙蕃昌”“宜百子”“百斯男”“宜子孙”云云。如,包头出土的汉长乐未央砖有“富乐未央 子孙益昌”字样。出土于浙江湖州的东汉永元六年“大吉”砖,可见 “大吉宜子孙”字样。四川西昌出土东汉“宜子孙”砖,有文字“宜子孙长大吉利”。曹操诗篇《气出唱》在“东到泰山”一节后又言及到“华阴山”的情形。他写道:“华阴山,自以为大。高百丈,浮云为之盖。仙人欲来,出随风,列之雨。吹我洞箫,鼓瑟琴,何訚訚!酒与歌戏,今日相乐诚为乐。玉女起,起舞移数时。鼓吹一何嘈嘈。从西北来时,仙道多驾烟,乘云驾龙,郁何蓩蓩。遨游八极,乃到昆仑之山,西王母侧,神仙金止玉亭。来者为谁?赤松王乔,乃德旋之门。乐共饮食到黄昏。多驾合坐,万岁长,宜子孙。”在以长篇文字渲染仙界神秘气氛之后,最终以“万岁长,宜子孙”结句。这些信息展现出汉代人希望子孙充实、人丁兴旺、长命百岁、家业财富传承后代的美好愿景,以及大多数民众社会意识中的幸福指数指向——即宜子孙。

  宜子孙,说白了就是对子孙后代好、希望子孙后代好。怎么个好法?子子孙孙宜室宜家、安居乐业、多多益善就是好。想到民间流行的黄历中的多有“宜”和“忌”的内容,所谓“宜”,即某个时间适宜做某事、做某事更顺利更合时宜,如,宜嫁娶、宜出行、宜筑房、宜掘井、宜沐浴种种。人们不见得事事皆依了黄历去做,但看看所宜之项依时而行终归有心理上的优势,以为总是会带来好运和顺利吧,毕竟在时间宽裕且有选择的情况下,总犯不着在“余事勿取”和“诸事不宜”的时候硬要逆着禁忌去做吧。总的来说,宜,即愿景,即美意,长宜子孙也是古人的一种美好愿望。“宜子孙”所蕴含的吉祥寓意,正是中国特色“家”文化的缩影与呈现,具有深厚的理想色彩和文化内涵。长宜子孙,谁不希望子孙后代好呢,那是我们永不消失的力量和希望。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意资讯网 » 宜子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