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沈阳日报
于洪区东老边村以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为目标,创新基层治理模式,积极推广红白理事会制度,通过建机制、立标准、强宣传、抓落实,有效破除陈规陋习,推动形成崇德向善、勤俭节约的文明新风尚,为乡村振兴注入精神动力。
破旧立新
红白理事会“理”出文明规范
针对婚丧嫁娶大操大办、铺张浪费、封建迷信等不良风气,东老边村以红白理事会为抓手,构建“村民自治+制度约束”双轮驱动机制。完善红白理事会制度,吸纳村“两委”、乡贤、党员代表等组成监督队伍,因地制宜制定《红白事操办标准》,明确宴席规模、礼金上限、仪式流程等细则,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小事不办”。同时,建立红白喜事备案制度,将道路交通安全、食品安全、文明行为规范等纳入“红白喜事打招呼”必宣内容,既减轻农民群众负担,又强化基层治理效能。
多维发力
移风易俗“约”出社会共识
村“两委”坚持宣传引导与群众承诺双向推进,推动移风易俗理念深入人心。一方面,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移风易俗大讲堂”“身边榜样故事会”等活动,通过案例讲解、互动问答等形式普及新风俗、新观念;另一方面,组织村民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以“集体承诺”激发群众参与热情。
截至目前,全村累计开展红白喜事安全文明劝导160余次,签订承诺书3000余份。
成效显著
文明新风“浸”入千家万户
红白理事会制度推行以来,东老边村村风民风焕然一新,村民自觉摒弃攀比之风,婚丧嫁娶成本比以前下降超30%。村民张大姐感慨地说:“过去办场酒席压力大,现在有理事会帮忙把关,既省心又省钱,邻里关系也更和睦了!”此外,红白理事会还成为基层治理的“润滑剂”,通过事前介入、事中监督,有效防范食品安全隐患和交通违规行为,乡村治理精细化水平持续提升。
本报特约记者 吕良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