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资讯网 中意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前沿资讯 »

中医药现代化要讲好“现代话”(大健康观察)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4月5日,在河北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留学的塔吉克学生(站立者右一),与其他同学一起向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的中医专家拜师。傅新春摄(人民视觉)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完善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机制,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

中医药在传承、创新和发展的过程中,尤其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需要用现代语言加以诠释,才能在更大范围传播开来,才能被更多人群接受,从而在全球健康体系中发挥更大作用。如何让中医药的价值被国际认可,如何讲好“现代话”推动中医药守正传承、融合创新、原创发展,成为摆在每一名中医人面前的重大课题。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80后老中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的林明欣博士。

立足经典

以现代话语解析命门理论

记者:中医药的现代化,需要将传统理论转化为现代人易于理解的语言体系,该怎么做?

林明欣:自2010年攻读博士以来,我就专注于命门学说研究。命门学说作为中医原创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代医家对其定位与功能众说纷纭,但对其作为“生命根本”的生理功能却有着高度共识。

通过对《黄帝内经》《难经》等历代文献的梳理与分析,我提出,命门是人体“产生、传递、调节生命物质、能量、信息总枢纽”的核心观点,并强调其作为“生命之门”的调控功能。这一界定不仅传承了《难经》中“元精、元气、元神”三宝统于命门的精华,还融入了现代系统论思想,将命门从传统的脏腑定位升华为生命调控的核心系统。

从方法论角度看,我把命门火衰类比为“体内阳光不足”,将肿瘤比作“蘑菇”,其生长环境比作“阴寒潮湿土壤”,而“温补命火”则如同“阳光普照”,就通俗易懂了。治疗期间,大便溏稀和次数偏多,这是好的服药反应。因为,中药和艾灸就像“太阳”,体内“寒湿”或已结成“寒冰”,受到“阳光”照射,慢慢转化为“废水”,通过大便(排便时,可能有腹痛)、小便、汗、痰、脓等渠道排出来。排出的是邪气,邪气少一分,正气就会多一分。

通过这些形象比喻,我们就可以将命门学说从抽象的中医概念,转化为可感知的身体变化,既保留了中医的特色,又契合了现代科学的认知方式。这就是中医药的“现代话”诠释。

温补命火

以整体思维开辟抗癌路径

记者: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实践,中医药现代化一方面要让人听懂,一方面还得真能治好病,在临床上该如何提升中医药的效用?

林明欣:在肿瘤治疗中,我应用命门学说提出“命门火衰”导致阴寒环境助长癌细胞的假说,并提出了“扶阳、散寒、解郁、除凝”四法,强调通过温补命门之火来改变肿瘤微环境。在临床实践中,我们积累了大量治疗癌症的成功案例。

例如,有一位晚期小细胞肺癌患者王风(化名),在拒绝手术和放化疗后,经纯中医治疗4年无复发。其核心治疗方案包括中药(以四逆汤为基础方)、针刺(印堂、合谷穴)与艾灸(命门、神阙穴)等。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三多(便多、汗多、痰多)”现象,为“邪气外排通道”,即通过调节命门系统,促使肿瘤代谢产物经肠道、皮肤、呼吸道等排出,从而实现“邪去正安”。自此可以总结出“命门火旺则阴邪自退”的规律,为中医抗癌提供了新路径,也为现代医学补充了“环境干预”维度。

记者:经过多年针对肿瘤的治疗,您有什么心得体会?

林明欣:我将“抗癌阻击战”得胜公式总结为:强大的内心(1/3)+和谐的环境(1/3)+合理的治疗(1/3)=最终的胜利。例如,我在治疗一位未分化肉瘤患者时,结合“围针”技术与中药外敷,通过调节整体环境而非单纯杀灭癌细胞,实现了带瘤生存(至今已有7年),为中医抗癌提供了实证范例。

从这些范例可以看出,在临床上,医者所采取的各种治疗手段,都是为了调动人体的自稳、自疗、自愈系统,也就是开启命门系统。从这个意义上说,自己才是最好的医生。这一观点与西方心身医学的理念不谋而合,却根植于中医“形神一体”的理论基础,彰显了中医整体观的理论与临床优势。

数智赋能

以AI引擎驱动守正创新

记者:目前,DeepSeek、豆包等AI大模型的发展可谓一日千里,中医药现代化该如何搭上这趟快车?

林明欣:拥抱AI已成为中医现代化的必经之路。AI与中医药的契合点之一,就是在面对海量的古籍文献与隐性的临床经验时,可以构建一个“命门知识图谱”。换句话说,AI“模式识别”能力与中医“取象比类”思维殊途同归,可以助力命门理论加以系统化重构。

例如,通过构建历代医家命门论述的知识图谱,AI能够揭示命门与脏腑、气血、经络等的关联网络,进而提炼出普适性的诊疗规律。目前,我们团队正在探索建立“命门系统公共知识库”,旨在通过AI技术挖掘潜在的重要原创理论和诊疗经验,努力打造“中医为体、科技为用”的创新范式。

在临床层面,AI可以辅助实现“智能组方”与“疗效预测”。以肺癌为例,AI通过分析患者的舌象、脉象、症状等数据,结合命门学说,能够动态优化温补命火方剂的配伍比例,并预判“三多”排邪反应的出现时机,从而助力精准诊疗。

同时,随着现代信息检测技术的发展,中医诊疗数据的客观量化成为可能。例如,借助红外热成像技术,我们可以对人体寒热状态进行可视化分析,从而实现对命门调控阳气的量化探索。这种数据驱动研究方法可为命门理论与应用研究提供高质量证据。

此外,DeepSeek等AI大模型可通过理论数字化、诊疗智能化和传播国际化,为中医药现代化注入新动能并蓄积新势能。

医随国运

文化自信引领中医药“出海”

记者:在推动中医药走出去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林明欣:中医药的国际化需要突破文化壁垒,因此,中医药的现代诠释应遵循“小切口、大纵深、高站位”原则。比如,我们选择命门学说这一“小而精”的理论切口,通过跨学科研究实现纵深突破,并与国际语境对接。这方面的相关著作《命门学说理论研究与临床发微》已经被世界排名前五大学(哈佛大学、牛津大学等)收藏,成为国际学术界理解中医的重要文献之一。

我深信,只有以开放姿态拥抱现代科学,进行跨文化对话,中华民族的国医才能真正成为世界的医学。从命门学说的现代诠释,到与AI技术的深度融合,从肺癌治疗的范式突破到国际学术的不断认可,必须始终践行“深入一尺,旁开一寸,更上一层”的创新理念。同时要注意,中医现代化不是西化,而是用现代语言讲好中医故事;国际化不是迎合,而是以科学共识架起文明桥梁。

医随国运,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逐渐昌盛的国运必将有效助力国医的发展,中医药将以更加自信的姿态走向世界,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这是大势所趋,也是人心所向。(本报记者 熊 建)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4月08日第09版)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意资讯网 » 中医药现代化要讲好“现代话”(大健康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