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资讯网 中意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前沿资讯 »

打造技术策源地 产学研用解难题

转自:千龙网

当今,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正成为汽车产业重要发展方向之一,高精度定位也成为汽车不可忽视的技术需求。而一个连续、稳定、可信的时空信息流,是实现车辆精确定位和自主决策的关键基础。

为此,中国一汽协同中央企业北斗产业协同发展平台,联动中汽信息科技(天津)有限公司、吉林大学、长沙北斗产业安全技术研究院、千寻位置网络有限公司等单位,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信号处理、场景模拟、系统集成等方面共同攻关。最终,团队成功研制出国内首台整车级卫星定位检测装备,实现了车载卫星定位下线检测技术从行业单一的模组级检测到整车级检测的突破,填补了国内汽车行业在该领域的空白。

日前,该成果入选“中国产学研深度融合十大好案例”。

复杂场景下整车定位检测精度达厘米级

在中国一汽的厂区内,有一座被称为“暗室”的工艺实验室,实验室四壁填充了吸波材料。科研人员可以在这里模拟各类复杂场景,检测车辆定位精度。

“我们模拟了车辆在重庆行驶的过程,可以将海拔定位精度控制在1米级,完全能够满足用户使用需求。”中国一汽工程技术部(工艺工程院)副总经理杨东旭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此前,我国车辆定位检测技术以模组级为主,整车级检测处于空白状态。同时,由于定位功能模组在生产线安装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失效风险,可能出现定位精度不足等问题,影响用户体验和行车安全。

随着消费者对于智能驾驶技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这个行业共性问题必须要突破。“一是定位精度要更准确,适应复杂环境;二是冷启动时间要足够短,保障整车定位性能。”杨东旭说。

中国一汽及合作单位的科研人员创新性地采用了多场景组合卫星定位检测技术,基于道路环境建模开发典型检测场景,将检测工时由8小时缩短至200秒;开发出3种智能检测模式,可让北斗导航信号兼容或独立工作,并且定位精度检测分辨率达到了厘米级;冷启动时间检测精度也达到毫秒级,构建了完整的智能化检测体系,为车载卫星定位系统提供了覆盖全场景的精准性能保障。

全产业链协作推动深度融合

此次合作,把整个汽车产业链都“动员”了起来。中国一汽与多家科研院所组建跨学科联合研发团队,将高校的基础研究优势、科研院所的应用开发能力以及企业的工程化经验整合在一起。

“我们还共同建立了产学研用联合实验室。”中国一汽工程技术部(工艺工程院)总经理余文超说,“协同创新模式使我们成功突破了智能网联汽车在信号处理、场景模拟、系统集成等检测领域的技术瓶颈。”

在推进国产化自主可控的卫星导航时空安全评价验证装备及体系的研发与应用过程中,中国一汽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一同“起跑”。企业建立了覆盖卫星定位芯片、通信模组、关键零部件及整机系统的全产业链协作网络,推动了汽车行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我们希望通过此次产学研用合作开拓一种新模式,在支撑产业发展的同时,能够凝聚力量,共同构建中国汽车产业在全球市场竞争中的优势。”余文超说,“这种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模式,不仅突破了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检测技术瓶颈,更是形成了可持续的创新生态,推动了北斗系统和汽车产业的深度融合和创新应用。”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意资讯网 » 打造技术策源地 产学研用解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