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内,习近平主席与40余家跨国企业高管及相关组织负责人的对话,揭开了全球产业链重构的序幕。从物流、汽车到生物医药、能源,从美、德、法、英、日到韩国、沙特、巴西,行业重构与地域扩容叠加,不仅映射出中国市场技术赋能与资源协同的吸引力,更是全球资本的一次集体投票。这场外交盛事,可谓新时代国际分工体系深度重塑的宣言。
这场最高规格对话,是习近平主席首次在人民大会堂以“国际工商界代表”为对象发表讲话,包括梅赛德斯-奔驰康林松、宝马齐普策、沙特阿美纳瑟尔等全球工商界巨头悉数出席。
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会长谭森指出,中国已经成长为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这为跨国经营者投资兴业提供了十分广阔的商机。
中国市场的广阔商机让深耕其中的跨国企业收获满满。德国瓦克化学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贺达表示“我们已经在华发展30多年,中国市场非常有吸引力”。
与此同时,中国进一步降低市场准入门槛、保障在华外资企业同等享受国民待遇等系列举措也让他们感同身受。“各方面信息都表明,国际投资者普遍对中国市场前景持乐观态度。”施耐德电气集团董事长赵国华说。
与之对应的是,美国正在上演新门罗主义,给全球经济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
正如参会代表所强调的,在保护主义加剧背景下,中国不断扩大开放,为全球经济注入稳定性,成为确定性的绿洲和投资兴业的热土。
01
全球产业链重构的 “中国逻辑”
从改革开放中国打开大门面向全球市场,中国制造一路披荆斩棘,实现了从弱到强。
改革开放前三十年,中国凭借人口红利和改革开放政策,承接全球产业转移,成为“世界工厂”。到2010年,我国纺织品出口2120.0亿美元,占世界纺织品服装贸易总额的34%,出口规模居世界第一。纺织业直接吸纳2000多万就业人口,间接带动上下游产业链1亿多人就业。融入全球产业链将中国的人口红利和制度变革潜力转换为经济发展的动力,吸收了符合国际标准的现代制造、管理、贸易、法律规则等一系列软硬件知识,为中国制造从大到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此后,随着中国从产业链中低端向中高端攀升,中国制造逐步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迁移。2010年以前,出口产品70%以上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装备类、电子类等技术密集型制造品不及30%。2024年,中国制造的总出口量较2010年翻了一番,且90%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劳动密集型仅占10%。
华福证券产业经济首席分析师李浩对《企业观察报》指出,中国通过提升制造业复杂度、构建完整产业链,已打破美国主导的垄断分工模式。美国通过资本、技术、市场控制全球分工的模式已现疲态,无法遏制中国崛起。中国制造业从低端代工向高复杂度领域(半导体、新能源、AI硬件)延伸,并通过自主可控战略降低外部依赖,是打造长期竞争力的关键。未来,中国制造将不断迭代,扩大中国具有全球竞争优势的产业。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辉也认为,当前中国制造业优势的形成并非靠一朝一夕,而是依托于建国初期形成的工业基础,经过长期的工艺迭代、配套产业及研发投入积累,才有了如今完备而成熟的工业体系,以及成体量、成体系的研发生态。这种超大规模综合竞争优势不会轻易被取代或赶超。
02
“战略锚点”引领技术突破
在中国制造从大到强的过程中,央国企的“战略锚点”作用尤为突出。
以三峡电站水电机组为代表的中国高端水电设备引领全球市场,可谓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崛起的经典案例。从1997年左岸机组招标依赖外国技术,到2012年全部机组国产化,通过三峡工程积累的经验,中国水电企业形成了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并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推动“中国标准”超越“欧美标准”。从三峡电站70万千瓦机组到白鹤滩100万千瓦机组,中国已经形成完整的电力产业链。如今,中国已占据了海外70%以上的水电建设市场,38%以上全球水电设备市场,实现从“追赶”到“领跑”的跨越。中国高铁的崛起,更彰显央国企在复杂技术系统中的整合与引领能力。中车集团通过20年持续攻关,实现永磁牵引系统国产化,CR450动车组牵引功率提升20%,达到时速400公里。高铁技术的重大突破,聚合了200余家上下游企业,直接带动产业链100多万人就业。中国中车集团首席科学家冯江华指出,中国高铁这一代表国家自主创新的典范,实现了从无到有、从追赶到并跑再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
央国企以技术创新为锚点,在清洁能源、高端装备等领域持续突破,不仅为中国经济注入新动能,更为全球产业链重构提供“中国方案”。以可再生能源为例,国际能源署(IEA)发布的《2023年可再生能源》报告指出,中国是全球可再生能源领域的领跑者,也是全球可再生能源快速大规模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中国政府发布的《中国的能源转型》白皮书也指出,2013年以来,中国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年均占全世界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量的40%以上,2023年新增装机占全世界新增装机的一半以上。
03
跨国巨头的时代选择
“中国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必然是外商理想、安全、有为的投资目的地,与中国同行就是与机遇同行,相信中国就是相信明天,投资中国就是投资未来。”
习近平主席的“投资中国就是投资未来”论断已经成为外资企业的共识。
一方面,中国是全球经济的核心驱动引擎。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2013—2021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38.6%,超过七国集团贡献率的总和,是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正因如此,跨国巨头纷纷加码进行战略性投资,绑定超大规模市场。
全球顶尖的一体化能源和化工品企业沙特阿美已连续在中国投资多个百亿级乃至千亿级的大型石化项目,合作企业更涵盖国企、民企等不同类型企业,投资范围横跨南北多省。仅辽宁盘锦的炼化一体化项目总投资就达100亿美元,该项目合作方包括央企及地方国企。
另一方面,中国已经成为全球重要的技术中心。霍尼韦尔中国总裁余锋此前表示,霍尼韦尔依托中国强大的供应链优势和创新能力,推动业务发展。公司在中国拥有多个深耕不同领域的研发团队,致力于借助中国本土创新能力,推动全球技术发展。例如,该公司研发生产的消防产品,不仅供应中国市场,还远销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
作为全球医药巨头,拜耳搭建在华“创新双引擎”。早在2009年,拜耳就在北京设立处方药全球研发中心。通过该研发中心,中国参与了拜耳80%以上的关键多中心临床试验。北京已经成为拜尔的世界级“产品供应中心”和“全球研发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系主任保建云教授对《企业观察报》表示,当前,全球贸易和金融格局呈东升西降的趋势,在以人工智能技术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中,中国凭借以大数据、新能源为支撑的算力优势和以人才结构为基础的算法优势,在大国博弈中享有绝对的竞争优势。
当跨国资本与中国创新生态深度融合,带来的不仅是财富增值机遇,更是重构全球价值链的历史契机。从C919飞机到中欧班列,从绿色能源到数字技术,中国机遇既是全球资本的选择,更是历史演进的必然。这场产业链重构,既是中国应对百年变局的主动作为,更是为世界资本合作锚定方向——在开放中实现共赢,在创新中共塑未来。
企观国资是企业观察报社官方微信公众号。《企业观察报》是由国务院国资委指导、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主管主办的全媒体平台,被国务院国资委认定为“国资国企自有舆论平台”,致力于以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视角关注报道中国企业改革发展。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1012024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