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活报告
自4月3日特朗普宣布新一轮“对等关税”政策以来,恐慌情绪引发全球股市巨震,港股市场于4月7日跌破2万点大关,单日跌幅超过13%。与此同时,市场的回购活动似乎有再次走翘之势。
来源:LiveReport大数据4月7日,港股69家公司在市场暴跌之际进行了回购行动,其中11家回购金额超千万港元。从个股来看,腾讯控股单日回购6.01亿港元、快手-W回购1.46亿港元、名创优品回购5241万港元、瑞声科技回购4018万港元;近两年上市的公司中,锅圈回购989万港元,极兔速递-W回购770万港元,速腾聚创回购747万港元。
截至4月7日,今年以来港股已有166家公司执行了回购,累计回购金额达473.5亿港元,平均每家公司回购超过2.85亿港元。
其中,“回购王”腾讯控股独占192亿港元,汇丰控股亦回购超100亿港元,友邦保险、中远海控、快手-W等公司的回购金额也在10亿级别以上。
来源:LiveReport大数据,截至2025/4/7年内回购金额排名16位的小米集团-W自2025年1月17日后,暂停了回购动作。公司2022年至2024年的回购均价在8.41-18.46港元不等,公司2025年的回购均价在33港元左右。
来源:捷利交易宝APP此外,不少A+H上市公司也积极回购或发布回购计划公告,为公司价值托底,包括中远海控、中国外运、顺丰控股、长飞光纤、天齐锂业、美的集团、海尔智家、中国神华、国泰海通、东方证券等等。
截至4月7日,今年A+H公司中合计已有26家(去重)展开了股份回购,其中13家在港股市场回购了33.5亿港元,21家在A股市场回购了34.25亿人民币。
来源:LiveReport大数据,截至2025/4/74月8日,“招商系”7家上市公司,包括招商蛇口、招商积余、招商轮船、招商港口、招商公路、中国外运、辽港股份等集体公告表示,基于对公司未来持续发展的信心和对公司价值的认可,将加快实施股份回购计划,维护全体股东权益,持续巩固市场对上市公司的信心,提升上市公司投资价值。
美的集团于8日亦发布公告,拟以集中竞价方式回购公司A股股份,计划一年内通过公司自有资金或自筹资金回购15亿至30亿元。美的集团在今年3月底发布2024年报之际,曾公告计划以自有资金50亿元至100亿元回购股份,其中70%及以上将用于注销并减少注册资本。
前不久刚完成合并的券业新巨头国泰海通董事长提议回购10亿至20亿元,东方证券则拟回购2.5亿至5亿元,险资巨头中国太保的董事长亦提议以公司自有资金回购股票。
一些拟赴港上市的A股公司也在行动。例如,万亿新能源巨头宁德时代表示,基于对公司未来发展的信心和对公司价值的认可,为增强投资者对公司的投资信心,拟回购40亿至80亿元。
再例如,刚向港交所递表的“果链龙头”蓝思科技4月8日发布公告表示,拟回购5亿-10亿元公司股份。已官宣拟赴港上市的三一重工4月8日午间公告称,公司上午回购2006.05万元公司股份,下午将继续回购。
今年实施回购的A股上市公司中,贵州茅台、海康威视、京沪高铁、中国建筑、京东方A、牧原股份、华懋科技、中远海控等公司回购金额排名靠前。
其中,贵州茅台于4月8日表示,公司已着手起草新一轮回购股份方案,公司控股股东已着手起草增持方案。截至2025年4月7日,公司已累计回购股份131.59万股,已支付总金额为19.48亿元。公司将按照回购金额上限,尽快完成剩余约40.5亿元的回购及股份注销程序。
通常而言,股份回购行动往往与市场表现呈现反相关性,两者相互影响。当股价出现大跌或处于低位时,上市公司的回购更加频繁,而当公司开启回购时,一定程度上又能够起到支撑股价的作用。
从历史经验看,港股的回购往往发生在熊市期间,但回购信号通常也预示市场底部,随后出现反弹的概率较高。
来源:LiveReport大数据,截至202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