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河北法制报
□ 本报记者 郑伟
白天,低龄老人走进社区的大街小巷,参与互助养老志愿服务活动,为社区治理贡献一份力量;傍晚,放学后的孩子们来到建在社区里的儿童活动中心快乐玩耍,学习各种技能和知识;入夜,青年人围坐在社区创办的“青年夜校”里集体充电、提升自我……这样的场景,在安新县各社区已成常态。
近年来,安新县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一老一小一青”三大重点群体,全面推进儿童友好型、青年发展型、老年幸福型社区创建,把发展成果转化为生活品质,促进城乡发展更加均衡、社会氛围更加包容友爱,推动广大居民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加码”。
聚焦“一小”
让儿童友好型社区更富活力
傍晚时分,记者来到安新县育德社区的儿童活动中心,刚刚放学的孩子们正在这里学习玩耍、参加各种课外活动,一片欢声笑语。这个儿童活动中心占地百余平方米,按照不同功能划分成多个区域,可供学习阅览、游戏锻炼、托管照料等各类活动使用,无论是外部装饰还是内部设施,处处都体现着关心关爱儿童的特点。
社区党支部书记梁力伟告诉记者,育德社区内有多所中小学校和幼儿园,如何为孩子们提供课堂之外的活动阵地一直是他们思索的问题。去年,社区在多方联系争取支持的基础上,投资对某单位闲置的锅炉房进行装修升级,购置书架、沙发、滑梯、益智玩具等配套服务设施,面向辖区乃至全县少年儿童开放,有效扩充了儿童成长活动空间,受到孩子们和家长的一致好评。
像育德社区儿童活动中心这样服务孩子们的“阵地”,在安新县还有不少。近年来,该县立足现有空间设施,开展城市“微更新”行动,充分挖掘锅炉房、仓库等闲置剩余资源利用价值,打造一批家门口的“遛娃”好去处。
结合雄安新区“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工作,安新县围绕公共服务,精准破解“托管难”。积极开展“小荷学堂”社区托管服务活动,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现有设施条件,积极对接教培机构、文艺团体、志愿者等多方力量,探索形成“社区主导+社会支持+志愿服务”运行模式,提供多样化免费托管服务,有效破解了子女“看护难”问题。
安新县积极为少年儿童创造优良的成长环境,做好萌芽“守护者”。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围绕少年儿童身心健康、思想引领、安全防护、文化传承、艺术素养等重点需求,在全县“悦享安新 每月一赛”品牌赛事体系中设置演讲、亲子诵读、跳绳、诗词、绘画5项赛事活动,将社区打造成为助力少年儿童成长的“温暖港湾”。
聚焦“一青”
让青年发展型社区更具魅力
“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要做雄安新区的建设者和走在时代前列的奋斗者!”这是前不久在安新县育才社区“青年夜校”组织的一场读书分享活动中,参加活动的青年朋友结合自身实际说出的肺腑之言。育才社区根据青年群体需求,充分利用八小时之外的时间开设“青年夜校”,设置摄影、瑜伽、绘画、阅读等多门课程,邀请相关领域专家人才担任讲师,每周定期开放授课,让青年人在夜晚有处可去、有“学”可上,实现了社区建设发展与居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同频共振。
为服务青年成长成才,增强青年群体获得感,安新县以青年发展型社区建设为抓手,搭建学习平台,加大服务供给,回应青年急难愁盼。
安新县结合快递员、外卖小哥、网约车司机等青年人较为集中的新就业群体实际需求,在业务量大、往来频繁的青萍、永安、正义3个社区建设“暖心驿站”,配备漂流书架、水吧、微波炉、充电器、医药箱等便捷服务设施,提供落脚休息、食品加热、免费饮水、学习阅读、便民应急、如厕盥洗等“6+N”项暖心服务,实现24小时全天候开放,真正打造新就业群体能来、愿来、常来的温馨之家。
安新县注重提升功能品质,丰富青年精神文化生活。积极举办技能培训、交流座谈、思政宣讲等活动,鼓励青年群体积极主动融入社区、锻炼本领、增长才干,在优化社区治理、服务广大居民方面展现作为;面向青年群体举办足球、羽毛球等群众性赛事,积极搭建展示青年人风采活力的平台,推动他们凝聚力、认同感、归属感不断增强。
聚焦“一老”
让老年幸福型社区更有温度
安新县渥城西社区辖区地处老城区,居民小区分散、建成时间久、居住的老年人多、管理难度大。针对这些特点,该社区在辖区推广互助养老志愿服务模式,鼓励低龄老人积极参与邻里守望、网格管理、信息收集等志愿服务活动,不但有力助力了社区工作,也为基层治理和平安建设添砖加瓦。
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依、老有所安。安新县以打造老年幸福型社区为目标,全面提升服务水平,用“润物细无声”的服务,让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多姿多彩。
他们常态化开展“便民义诊进社区”“法律服务进社区”活动,为老年人的幸福晚年生活保驾护航;依托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打造长者食堂,面向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助餐服务,在春节、端午等传统民俗节日举办“邻里家宴”,积极传递敬老之情;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装配自助体检设备,结合老年人兴趣爱好设置棋牌室、阅览室等多功能休闲区域,为有需要的家庭上门安装无障碍设施,保障老年人日常起居安全无忧。同时,他们还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设置“帮代办窗口”,为有需要的老年人提供帮办代办服务,由社区工作人员代为“跑腿”办事,实时反馈办理流程、结果。
安新县在互助养老志愿服务模式实践过程中,采用“付出—积累—回报”机制,鼓励低龄老人积极参与志愿活动、服务高龄老人。他们建立“订单式”服务机制,由社区收集老年人服务需求,整理后发布至微信群或推送至合适的志愿者,形成老年人“下单”、社区“派单”、志愿者“接单”、共同“评单”的运作模式,推动社区助老服务精细化、精准化开展。
同时,他们实施积分制激励政策,将志愿服务时长折合为相应积分,用于兑换实物奖品、消费折扣或他人提供的助老服务。据统计,2024年以来,安新县各社区共开展助老服务项目活动141次,服务老人2194人次,累计时长达2675小时,真正实现了“存储”善意时间,让互助养老“增值”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