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人民政协报
县域是国家治理的基本单元,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县域能否实现高质量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高质量发展的成效。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县域人口呈现出收缩范围扩大、速度加快、程度加深、空间分布北移的显著特征。要科学认识人口收缩带来的风险挑战,切实把人口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因素和基本要素,稳步推进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关注人口变动新趋势,及时调整优化县域发展战略。可加强县域人口监测、预测及其影响研究,破除长期沿袭的空间扩张思维定势和简单增长路径依赖,主动应变,下先手棋,科学做好县市“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前瞻性谋划与新的人口形势相适应的县域发展战略,跟进调整县域产业发展、城乡融合、资源配置、公共服务、城镇建设、乡村振兴、治理体系的规划、政策和发展机制,探索不同类型县域的高质量发展路径模式。
着眼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新要求,实施更为积极的县域人口政策。人气的旺衰、人力资本的强弱,决定着县域发展的前景。采取更加积极、灵活、有效的生育激励和人才招揽政策,营造包容关怀的人口发展环境,增强县域人口黏性和韧性,努力稳住以城市化功能为主导的县域的常住人口,稳住农产品主产区的城镇人口,有效调控和减缓其他县市人口收缩的速度和幅度,延长缓冲期,拉低脉冲值,防范人口收缩对县域健康发展的冲击和影响。
适应人口城乡转型新特征,促进城乡融合、区域协同发展。乡村人口向县城流动是大势所趋,城、乡两端同时跟进是关键所在。要加强国土空间中的人、地关系动态变化的精准摸底。摒弃增量扩张观念,以县城为重点、城镇更新为抓手,抓好“三区一村”改造,整治盘活低效建设用地、闲置工业用地,推动城镇“精明增长”。做好乡村建设“加减法”,治理搬迁凋敝村、空心村,提升改造中心村、重点镇,推动乡村“精明收缩”。城乡一体,提质增效,数字赋能,推进县域公用设施和基础设施的集约高效运行。
紧跟区域人口分化新特点,分区分类施策推动县域人口分布与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更为协调。要进一步健全区域战略统筹、区域合作互助、区际利益补偿等机制,更好促进北方资源型地区、欠发达地区人口收缩严重县的发展。要深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强化主体功能区的导向调控作用,完善配套政策,健全制度机制,分类施策引导,差异化制定县域空间开发管控意见,推动县域特色化、功能化、协同化发展。建立健全人员编制、土地供应、财政转移支付、公共服务与人口增减相挂钩的动态调整机制,引导人口和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推动县域人口分布与主体功能区布局、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更为协调协同。
关注“一老一小”人口结构新情况,精准配置公共服务和社会设施。公共资源应当因人施变,“随人”应变。做好县域公共资源配置风险预警工作,在县域人口总量增减及分区变化预测的基础上,有进有退,调增调减,削峰填谷,补短裁冗,统筹调整县城、乡镇教育资源布局,优化配置托幼、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出台激励性政策措施,推进老年友好型、青年友好型社区建设,保障高效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
应对人力资源发展新变化,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以人为本,以业为要,以产为径。围绕“以产留人、以业聚人”,抓好开发区、产业园区等产业平台建设,不断提升人力资本的集聚功能和创新能力,吸引更多年轻人到县域、县城就业创业。引进培育现代制造产业,改造优化传统制造产业,鼓励支持消费品牌“下沉”“奔县”,发展壮大农业特色产业集群,增强县域经济竞争力。健全完善生态产品、文化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壮大游憩休闲、健康养生、文化旅游、生态农业等产业,增强乡村振兴发展动能,推动县域在人口“瘦身”中走出经济“强体”之路。
(作者系全国政协常委、山西省政协副主席 张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