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资讯网 中意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前沿资讯 »

金沙江畔 海拔千米农田如何“错峰”生金

  本网讯(袁向南)阳春三月,微风渐暖。在四川省宜宾市屏山县锦屏镇五一村的蔬菜基地,一个个忙碌的身影和一畦畦绿白相间的蔬菜、茵红李构成了一幅春和景明的乡村画卷。

  这里位于川滇两省交界的金沙江河谷内,群山环绕,平均海拔1000余米,独特的地理环境、气候土壤为种植优质蔬菜、水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然而,这个让村民收入大幅提高的产业项目,在最开始的时候却遭遇了难题。

  “之前村民都是种点蔬菜自己吃,大规模种植,村民心里没谱,更不敢扩大种植规模。”五一村党支部书记邵东红说。致富的路子就在眼前,但谁都不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前期投入对于村民来说,不是个小数目。

  随着三峡集团帮扶移民群众后续发展的工作力度逐渐加大,三峡种子基金项目在五一村逐步落地。

  三峡种子基金创设于2012年,主要使用范围为金沙江下游宜宾市域的向家坝水电移民安置区,坚持“资金归集使用、帮扶侧重移民、实现精细管理”的原则,旨在帮助移民和当地群众发展种植业、养殖业等增收项目,实现帮扶模式由“输血”向“造血”转变。

  五一村位于宜宾市屏山县锦屏镇西面15公里处,距离屏山县城65公里,属于向家坝水电站移民安置村。在村里的政策宣传帮助下,村民们很快就申请了种子基金,积极发展蔬菜种植,并建立实施种植场质量安全管理制度体系,生产符合出口海外标准的高品质蔬菜。

▲蔬菜基地现场 摄影:杜健伟

  “由于独特的高山气候条件,五一村蔬菜成熟较晚,上市时间刚好能赶上低海拔地区蔬菜退市的档期,效益十分可观。”邵东红指着眼前的大片花菜地说。五一村的花菜目前正在锄草阶段,到四五月份即可成熟。

  在蔬菜基地里,村民何云秀正忙着给自家的花菜锄草,“我们家今年种了10亩蔬菜,这两天正在给花菜锄草,再过一段时间,花菜就能采摘了。”

  在各方帮助下,五一村的蔬菜远销东南亚,成为村民致富增收的重要途径。

  皮薄汁多的水果茵红李也是五一村的支柱产业之一。然而,由于茵红李每年只有一季收成,树下的土地有近半年的时间处于闲置状态。

  为提高土地利用率,村民们想出了在茵红李林下套种蔬菜的办法,预计在不影响茵红李收成的情况下,能实现一片果园、双倍收益的目标。

▲李子树下套种的蚕豆 摄影:杜健伟

  “我们观察过,林下套种蚕豆是最合适的。投入的人力成本小,收入也可观,还能减少李子树下的杂草,一举多得。”邵东红说。

  有两户村民立马申请了种子基金,用于李子树下套种蚕豆。

  此外,五一村多山地,为了将山地也充分利用起来,村民大量种植枇杷。种植规模较大的果农,会将枇杷统一装车,集中物流,但也有一些小果农还停留在路边摆摊售卖和装车到附近县城零售的方式,销售行情不佳,比较费心费力。了解到三峡种子基金的相关政策后,种植枇杷的小果农纷纷提交申请,借助种子基金解决枇杷销售问题。这笔资金主要被用于线上电商的营销和推广,小果农的枇杷销路也进一步被打开。

▲村民正在给枇杷疏花 摄影:杜健伟

  像五一村这样受惠于三峡种子基金的村庄还有很多。据悉,截至2024年底,三峡种子基金覆盖宜宾市移民安置(接安)村共计85个,自2012年实施以来,累计有13000多户、56000余人(次)受益,其中直接受益累计达到5600余户、约32000人(次)。

  “三峡种子基金由于运行模式科学,监管机制健全,资金运行安全,帮扶效果显著,促进了产业发展,增加了移民群众收入,被誉为发展生产的‘金种子’,奔向致富的‘小银行’。”三峡集团移民工作办公室党委书记刘祖雄说。

  如今,位于大山深处的五一村,茵红李花开正艳,树下蚕豆花也肆意盛开,蔬菜基地里各色蔬菜生长旺盛,一片生机勃勃之景。

编辑:任贤 卢西奥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意资讯网 » 金沙江畔 海拔千米农田如何“错峰”生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