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扬子晚报
清明节期间,游客在来到南京游览之余,也会去一些埋葬英烈的古墓拜谒祭扫。南京雨花台区是我国历史文化留存的重要区域,在这里有着很多文物古迹,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元素。我们今天要说的就是一座“忠”的代表—历史名臣方孝孺的墓穴,今年的清明节,就有不少游客和喜欢研究历史的市民前往这里祭扫,致敬这位明朝初期的忠烈。
在南京雨花台的木末亭畔,有一座古墓掩映于青松翠竹之间,这便是方孝孺墓。这位被誉为“天下读书种子”的明初大儒,以不畏强权、以身殉道的精神,写下了有明一代最悲壮忠烈的篇章。
方孝孺(1357——1402年),明初浙江宁海人。他自幼聪明好学,博通经史,师从明初“开国文臣之首”宋濂。因其卓越学识和高尚品德,成为朱元璋皇太孙朱允炆的老师。建文帝即位后,方孝孺更是深受信任。而“靖难之役”的爆发,彻底改变了方孝孺的命运。燕王朱棣经过三年苦战,攻陷京师,建文帝下落不明。朱棣为巩固合法性,企图借助方孝孺的声望,令其起草即位诏书。方孝孺却坚守臣节,宁死不从。当朱棣以“九族性命”相胁时,他慨然回应:“便十族奈我何!”最终,方孝孺在聚宝门(今中华门)外受磔刑而亡。九族亲戚连同学生弟子共“十族”873人血染金陵,其门生廖镛、廖铭冒死收殓碎骨葬于雨花台,五日后亦遭屠戮。
图片来源 cfp对于方孝孺被“诛十族”的惨烈,有人视为愚忠,而更多人钦佩他的忠诚,正如《明史》所述:“成祖之酷,孝孺之烈,并峙千古”。“靖难之役”本身是朱明王朝内斗,但方孝孺的忠,不仅是对建文帝个人的忠诚,更包含对礼法秩序的坚守。即使面对君王的雷霆暴怒,他依然毫不退缩。这种忠诚,超越了个人生死,成为一种永恒的精神力量。
而雨花台方孝孺墓的兴废,本身就是一部忠义精神的传承史。万历十三年(1585年),朝廷为建文旧臣平反,方孝孺名列文臣之首。大戏剧家汤显祖在雨花台木末亭下寻得方孝孺遗冢,并建墓祠。方孝孺墓首次获得官方正名。此后墓祠屡遭损坏,但每次浩劫后,总有人接力重建。
太平天国时期,方孝孺墓祠毁于湘军与太平军的拉锯战;同治五年(1866年)重修,时任代理两江总督李鸿章为墓碑题字“明方正学先生之墓”。辛亥革命中,墓碑再遭损毁;1924年重修并增加了“天地正气”牌坊。1937年日军攻陷南京,牌坊、祠堂尽成焦土。直至1998年雨花台管理局以衣冠冢形式再现墓园全貌。北端是“天地正气”石牌坊;神道两侧12块书画碑以“明代大儒”“魂归雨花”等主题串联主人生平;墓冢东侧李鸿章题碑与西侧26方历代褒奖碑。
这种“屡毁屡建”的循环,恰似方孝孺精神在历史长河中的回响。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昊
校对 王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