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春天,行走在岭南大地,总会被一种昂扬向上的蓬勃力量触动。
在环珠江口100公里的“黄金内湾”里,车水马龙的景象显示着一个国际一流湾区正拔节生长;在“世界工厂”的交通枢纽上,中欧班列带来共建“一带一路”的新发展信息;从南海之滨到昆仑山脉的千里跨越中,广东发挥辐射带动力拓展经济发展纵深空间……
“大块头有大担当”。经济总量突破14万亿元的广东,正奋勇向前,在国家大战略上积极担当。
共建一流湾区,在高质量发展上打头阵
黄茅海跨海通道、深中通道、港珠澳大桥、南沙大桥……从“黄金内湾”高空俯瞰,每一条跨江跨海通道上都是车水马龙的繁忙景象。
一个活力蓬勃的世界一流湾区正拔节生长。2024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已达14.8万亿元。站在新起点上,向融而进、向新而行、向强而立,广东正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在发挥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上打头阵。
新能源产业成为广东第9个万亿元级产业集群,这则不久前公布的消息显示,广东产业体系再添“猛将”。
“今年广东谋划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在自动驾驶、低空经济、生物制造、量子科技等方面重点布局,尤其是加力支持人工智能和具身机器人产业发展。”广东省工信厅相关负责人说。
今年1至2月,广东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民用无人机产量分别增长50.9%、31.1%、92.7%,新动能、新产品保持良好增势。
在新技术、新产业和新模式不断涌现中,广东产业不断迭代升级,推动了生产力的质态跃迁。“广东经济发展史,就是一部产业不断向上跃迁的奋进史。”珠海市委书记陈勇说,珠海正着力统筹好新动能和旧动能的关系,有力推进传统产业向新向绿。
在河套深圳园区,仅为3.0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已集聚超200个高端科研项目和1.5万名科研人员。2023年落户园区的港华能源研究院去年已完成氢气传感器技术研究,授权给深圳一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生产制造,今年将有四项自主研发产品推向市场。
港华能源研究院科研管理中心主任张腾飞说,得益于粤港澳三地携手和要素跨境流动壁垒有序破除,研究院与境内外多家高校和科研机构、优秀企业建立了密切的产学研合作关系,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速度大大提升。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广东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着眼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大力推动科技产业互促双强。一方面,聚力打造战略科技力量,构建世界一流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和具有湾区特色的实验室体系;另一方面,推动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打造一批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平台,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转化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