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天津日报
“点染为主的画鸭法,色重处要用点染法”“较粗放一些的小写意画鹌鹑法,头与爪要画得严谨一些”……近日,“力学力行·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教学课徒稿作品展”正在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展出。600余幅课徒稿作品既有传统范式的细腻呈现,也见名家名师提点教导的良苦用心,为观众展现中国画艺术之美的同时,得以瞥见传统书画师徒相授的独特魅力。
此次课徒稿展览的内容题材多样,形式大不相同,有系统性的课徒稿讲义,有课堂即兴示范,有研究探索性手稿,有文字思考的记录,有古物件修复,以册页、手卷、立轴、漆器等形态充分展现。
从步入展厅的一刻起,花鸟系学生田洪畅便被一幅幅画作吸引,喧嚣的世界仿佛被隔绝在外。“我最关注的是那些带有明显教学痕迹的作品,有些画作还配有线描草稿,展示了从构思到成品的完整过程,增添了传承的温度。老师传授的不仅是‘怎么画’,更是‘如何看’和‘怎样想’。这种教学理念使得中国画在千百年的传承中既保持了纯正,又不断萌发新的艺术生命。”田洪畅说。
欣赏着名师课徒之作,油画系教授张京生的思绪也被拉回多年前:“我刚到学院不久,王颂馀教授说,绘画最重要的是要抓住一个‘势’字,给观众留出想象空间。从这些老一辈国画老师身上,我学到很多。当今社会,‘美颜’无处不在,课徒稿展恰恰展现出一种‘素颜’之美,显得尤为难得。”
“课徒稿一方面褪去个体创作的形式面貌,又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个人独特的笔墨意象与气息。”在展览策展人、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院长周午生看来,课徒稿既是讲解传统,也是自我的表达;既是古典的程式,也是当下的再现。“它将静态的文本传统融合了个体心性,以现场示范的行为方式显现。同时课徒稿也是变动发展的,不仅是重复过去的经验和荣耀,也是展现艺术家个人的参悟和精神。课徒稿引导出路径,是解读传统奥秘的渡津宝筏,是打开门庭的钥匙。它启发年轻的学子从中体会到中国画与书法的传承意义,更能感受到艺术探索研究在持久沉浸中的真诚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