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河北法制报
□ 李娜
“这片草原是祖先留给我们的财富,现在修复和保护得这么好,我们很是欣慰。”村民王大爷摸着新立的防护界桩感慨道。这场历时半年的草原生态修复行动,让沽源县某村118亩多天然牧草地重现生机。
2024年4月,沽源县人民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部门干警在工作中发现辖区某村有大片耕地与牧草地混用情况,后迅速立案调查。技术团队调用该地块的历史卫星影像,结合无人机航拍和第三方测绘,精准还原了村民越界开垦的“时间地图”:附近30余户村民为种植经济作物,多年来蚕食天然牧草地118.014亩。
2024年5月28日,沽源县检察院召开草原保护公开听证会。听证会上,多方代表围绕生态保护与民生发展的平衡展开深入研讨。最终,各方达成“修复+保护”共识。“惩罚不是目的,唤醒生态自觉才是关键。”一位听证会参与者、人民监督员表示。
2024年6月12日,沽源县检察院依据草原法、土地管理法等相关规定,向相关职能部门发出检察建议,建议其对被破坏的草原资源及时予以修复;对全县范围内非法开垦草原的违法行为予以排查,并采取有效治理措施。
相关职能部门收到检察建议后,高度重视,第一时间组织力量下沉执法。通过普法宣传和思想引导,当地村民主动归还了违规开垦的草场资源。技术团队依据科学修复方案,经过土地平整、草籽播撒等系统治理,已实现退化区域植被全覆盖。
同时,为构建长效保护机制,沽源县检察院联合相关部门开展“生态守护工程”,在重点区域架设防护界桩400余处,同步设置生态警示牌并公示监督热线,各属地政府组建专职巡查队伍开展常态化管护,用“防护网+监督网”的双重保障守护绿色家园。
如今,这片用检察建议“绣”出的草原绿毯已生机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