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资讯网 中意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前沿资讯 »

消费时评丨让中小企业“用得起”“用得好”人工智能

转自:消费日报网

  工信部近日表示,将协同各方力量,推动人工智能赋能中小企业提质增效。“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广大中小企业对于大模型等前沿技术的应用需求日益强烈,迫切希望使用人工智能技术促进业态创新和提质增效。”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副司长姚佳称,将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撮合作用,突出场景牵引、强化供需协同,协同地方、企业、联盟等各方力量,做强技术根基、做大产品供给、做好企业服务、做优环境生态,加快推动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当前,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各行各业的生产方式与竞争格局。从智能制造到数字营销,从客户服务到供应链管理,AI的应用无处不在。对于体量庞大但相对薄弱的中小企业来说,人工智能不仅是一项前沿科技,更是一次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宝贵机遇。然而,要真正实现AI赋能中小企业,关键不仅在于技术引入,更在于破解中小企业的实际难题,打造普惠共享的数字生态。

  首先,降低技术门槛,让中小企业“用得起”“用得好”人工智能,是赋能的基础。相较于大型企业拥有雄厚的资金和技术团队,中小企业往往面临研发能力不足、技术转化率低的问题。人工智能技术复杂多样,从算法模型、数据采集到系统部署,均需要专业知识和资源投入。这对大部分中小企业而言,无疑是巨大的门槛。

  对此,各地已积极探索解决路径。例如,浙江提出打造“AI赋能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通过共享计算资源和算法模型,帮助中小企业以低成本接入AI服务。企业无需自建服务器和研发团队,只需通过云端平台便能实现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智能分析等功能,极大降低了应用门槛。类似的“共享AI”模式,应成为未来推进人工智能赋能中小企业的重要抓手。

  其次,推动“AI+行业应用”深度融合,让人工智能真正解决中小企业的实际痛点。不同类型的中小企业,需求千差万别。制造企业关注的是降本增效,零售企业关心的是精准营销,服务企业更在意客户体验。推动AI赋能,不能停留在“炫技”层面,而要聚焦行业痛点,提供针对性解决方案。

  以广东佛山的陶瓷中小企业为例。过去,陶瓷烧制依赖经验判断,成品率低且能耗高。当地通过引入人工智能算法,对温度、湿度、气流等关键变量进行实时监测和自动调整,提高了陶瓷成品率,降低了能耗,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和竞争力。这一案例表明,只有与具体业务场景深度结合,人工智能才能真正成为中小企业的“生产力工具”。

  第三,加强人才支持与技能培训,助力中小企业迈向智能化发展。人工智能技术日新月异,人才缺口始终是制约中小企业应用AI的重要因素。对于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既缺少AI研发型人才,也缺少能将AI与实际业务融合的复合型人才。

  因此,政府和行业协会应加大对中小企业AI应用人才的培养力度,开展多层次、针对性的培训。例如,上海就推出了“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培训班”,邀请AI专家与企业负责人面对面交流,帮助企业主理解AI在自身业务中的应用价值,并提供案例实操指导。这类切实有效的人才扶持政策,应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为中小企业应用人工智能夯实人才基础。

  第四,健全数据共享与安全保障体系,护航中小企业放心用AI。人工智能的有效应用离不开高质量数据支持。然而,数据孤岛和数据安全问题仍然困扰着许多中小企业,它们既缺乏获取行业数据的渠道,又担心数据泄露带来风险。

  要破解这一难题,应推动构建开放共享的数据生态。例如,建立行业级数据共享平台,向中小企业开放经过脱敏处理的公共数据资源,帮助其优化算法模型。同时,加强对数据使用的法律法规建设,明确数据采集、存储、应用的合规要求,保障中小企业在安全可控的环境中应用AI技术。只有解决了数据的“堵点”,中小企业才能真正释放人工智能的“红利”。

  最后,打造优质的营商环境,激发中小企业应用AI的内生动力。除了技术、人才、数据等“硬支撑”,良好的政策环境同样不可或缺。近年来,国家多次出台文件支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并明确提出“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向中小企业普及应用”。地方政府也积极响应,给予资金补贴、税收优惠、贷款支持等多方面扶持,助力中小企业“轻装上阵”。

  例如,深圳推出涉及人工智能的专项补贴,对中小企业应用人工智能改造生产线、提升智能化水平给予资金支持。政策的暖风,正为中小企业智能化转型注入强劲动力。

  总之,推动人工智能赋能中小企业,是推动我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当前,我国拥有庞大的中小企业群体,它们是稳就业、保民生、促创新的重要力量。帮助中小企业跨越技术门槛,实现智能化转型,不仅能够提升企业竞争力,更能加快数字中国建设步伐,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面向未来,我们应坚持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持续优化技术供给、强化人才支撑、完善数据保障,激发中小企业应用人工智能的内生动力,让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从“跟跑者”变为“并跑者”甚至“领跑者”,在智能时代共享发展机遇,共创辉煌未来。

  (肖睿平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意资讯网 » 消费时评丨让中小企业“用得起”“用得好”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