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廊坊日报
武保强正在刺绣。 本报记者 张欢 摄在安次区调河头镇一间手工刺绣工作室里,一根细若游丝的绣线于武保强的指尖轻盈游走,针尖轻点,一朵娇俏的海棠花在绣布间悄然浮现。“刺绣是有生命的,每一针都像人在呼吸,带着灵气。” 武保强说。身为京南御绣第三代传承人,他凭借日复一日的执着坚守,成功将一项古老技艺巧妙融入现代生活的脉络之中。
京绣,又称“宫绣”,是“燕京八绝”之一,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其历史可追溯至唐代。辽代时,燕京专门设立绣院;到了清代,宫中更是特设“绣花局”,自此京绣蓬勃发展。历经漫长岁月的沉淀,京绣不仅承载着辉煌过往,其艺术特质在众多绣种里也格外引人注目。
“京绣用料考究,风格高雅,配色鲜艳夺目,色彩与瓷器中的粉彩、珐琅色极为相似。图案题材十分广泛,山水花鸟、龙凤呈祥、飞禽走兽、吉祥八宝等均有涉及,向来遵循‘图必有意,纹必吉祥’的原则。”武保强介绍。
武保强出身于刺绣世家,9岁时便跟随母亲学习刺绣技艺。“小时候淘气,偷偷拿针线照着样子练手,没想到还真绣出了小花样。”他笑着回忆往昔。大学毕业后,他选择独自创业,凭借内心的执着与坚守,让京绣“惊艳”世界。
起初,武保强孤身一人去南方打拼,在浙江义乌、杭州等地,一家家绣品店在他的努力下开张营业。随着生意逐步走上正轨,他来到安次区调河头镇,创立了“京城绣庄”。“我们已经将店铺开到了海外,英国伦敦、泰国曼谷都有我们的分公司。如今,京南御绣95%的作品远销海外。外国客户对中国元素的精妙细腻着迷不已,一只刺绣耳环,就能卖到几百英镑。”谈及此,武保强的语气中难掩自豪之情。
“艺术的核心在于创新,只有让古老的技艺焕发新活力,才能真正让其转化为具有时代价值的文化!”这是武保强的座右铭。传统京绣多应用于华丽服饰,他却另辟蹊径,大胆地将这门技艺融入团扇、耳饰、台屏等日常用品之中。在工作室的展架上,绣有敦煌飞天图案的披肩,仿若能随风舞动,灵动非凡;小巧精致的刺绣屏风,满含诗意,韵味悠长;蝴蝶造型的刺绣挂件,更是将东方文化的雅致韵味展现得淋漓尽致。
除了不断开拓创新,武保强在传承方面也不遗余力。在武保强看来,传承不仅是技艺延续,更是社会责任。2018年开始,他与妹妹一同发起公益培训,截至目前,已累计培训千余人。
“开展公益培训是我一直想做的。一方面,刺绣是传统技艺,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培训能让更多人掌握这项技艺,避免失传。另一方面,我希望为农村妇女提供就业机会与发展平台。许多农村妇女因家庭等因素难以外出务工,刺绣培训能够让她们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武保强说。
“未来,我计划与更多国内外艺术机构合作,开展交流活动,让京绣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中汲取养分,不断创新发展。”武保强坚信,只要一代又一代的“守艺人”坚守初心,京绣这颗传统艺术的明珠,必将散发出更为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