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上观新闻
目前,上海地铁3、4号线改造工程已进入系统联调联试阶段,车车通信系统预计今年上线,线路运行间隔有望缩短。
这样的突破,关键在于被称为列车“大脑和神经中枢”的信号系统。它的研发者,是轨道交通智能控制领域的“隐形冠军”——卡斯柯信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卡斯柯”)。
公众对这家企业可能并不熟悉,实际上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关联。卡斯柯仅地铁业务就覆盖国内30座城市,CBTC系统(基于通信的列车自动控制系统)的运营里程达3000多公里,市场占有率和开通里程均居行业之首。
在过去数十年轨道交通建设的蓬勃发展中,卡斯柯逐步确立国产技术在该领域的领先地位,跻身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和“建设世界一流专业领军企业”名单。
“我们将持续追求技术革新,积极投入研发资源,推动轨道交通行业向更高效、更安全、更智能的方向发展。同时,不断拓展业务外延,聚焦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创新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朝着世界一流企业目标迈进。”卡斯柯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印表示。
从跟跑到领跑
经常乘坐上海地铁3、4号线的乘客,对于早晚高峰共线段的拥挤应该深有体会。一个好消息是,随着今年双线改造完成,列车搭载卡斯柯自主研发的启骥®列车自主运行系统(TACS),将进一步缩短运营间隔。
卡斯柯城轨产品中心总经理汪小勇告诉记者,2021年,卡斯柯率先在深圳地铁20号线投用该系统,开创全球先例,之后又在上海地铁3、4号线落地国内首个TACS系统改造项目。
在城轨领域快人一步,得来不易。中国20世纪60年代才建成全国第一条地铁。彼时,英国伦敦、法国巴黎、日本东京等城市的地铁早已在地下繁忙穿行。
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涌动,由中国铁路通信信号总公司(现为中国铁路通信信号集团公司)和美国通用铁路信号公司(后被法国阿尔斯通收购)组建成立了卡斯柯,这也是中国铁路行业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
循着“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路径,公司每年将10%以上销售额用于自主研发与创新。同时,中国轨道交通经历高速发展期,多个城市的地铁运营里程大幅增长,为企业技术创新及业务拓展创造了绝佳应用场景。
在信号这一专业领域,卡斯柯加强自主研发步伐,业务逐步覆盖国家铁路、地铁、城际铁路、有轨电车、地方铁路、市域铁路等轨道交通全领域,拥有数百项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系统技术和产品,GoA4级(轨交自动化等级国际标准)无人驾驶线路市场占有率居行业之首,在一些技术领域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市域机场线自动折返测试。
近期开通的上海轨道交通市域机场线,首次实现国铁制式下列车的自动折返。“在常规铁路系统里,车头和车尾没有通信。车头车尾折返需要司机从车头跑到车尾,手动输入操作。”现在,不需要人工介入,系统自动操作,3分钟内即可完成自动折返,显著提升了线路的运输效率。
从国内到全球
打造世界一流企业,必然要走出去,在海外市场搏击风浪。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全球轨道交通信号领域以欧美、日本等国家技术为主流,阿尔斯通、西门子等行业巨头已经赢得了众多国家市场的认可。想要在起步较晚的状况下,打开全球市场的口子,需要耐心,也需要策略。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走出去”提速,成为沿线国家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帕德玛大桥铁路连接线项目是孟加拉国有史以来投资规模最大的基建工程。由于孟加拉国的铁路尚无统一标准,硬件基础条件也不同,没有标准方案可以套用。
“我们对许多本已十分成熟的设备进行了本土化的适应性改造,有的甚至是从图纸阶段开始,进行重新设计、打样、测试、修改、再测试等,一个接着一个解决难题。”参与项目的卡斯柯项目副经理刘吉亦对此感触颇深。
如今,帕德玛大桥铁路连接线已经全线通车。据当地官方数据,从南部城市杰索尔前往首都达卡的交通时间最快可缩短至2小时,有望带动孟加拉国GDP增长1.5%,造福全国超过一半的人口。
乘着东风,卡斯柯的脚步遍布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推动当地交通发展进入新阶段。
在埃及,它为斋月十日城铁路提供全套CBTC信号系统和全生命周期服务,这是当地首条采用CBTC制式的轨道交通线路;在几内亚,它为马西铁路提供列车运行控制系统,这是当地迄今为止修建最长的现代化铁路,标志着中国自主研发的基于卫星定位的移动闭塞列控系统首次走出国门。
“出海是我们持续坚持的企业战略方向。需要承认的是,与深耕国际市场多年的全球老牌企业相比,我们的品牌国际化还要付出更多努力,以扎实的技术实力,去获得国际市场的认可,打开更大的发展空间。”王印坦言。
孟加拉项目上,卡斯柯团队与监理公司技术顾问进行现场勘测。
从地面到低空
2024年8月,南京吨级以上eVTOL航空器在长江首飞,这是业内首次实现同一时间、同一空域,多架不同类型、不同任务的航空器融合飞行,打破了不同类型航空器独占空域的限制。支撑本次融合飞行的低空智能管控系统,正是由卡斯柯开发。
2024年8月,南京吨级以上eVTOL航空器在长江首飞。
从地面到低空,是企业面对行业周期性变化的战略选择。经历过一轮建设热潮,国内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向外延伸的速度放缓,于企业而言,意味着新建线路这一业务板块的增量有限。
在需求端承压时,能否积极拓市场、找增量。低空经济机会正在孕育,深耕地面交通的企业也渴望起飞。
2024年1月,卡斯柯成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领导小组与工作组,3月在深圳成立产业创新孵化中心,聚焦低空经济、光储充等技术创新和产业孵化工作。
此后,卡斯柯自主研发的低空智能巡检系统,相继在苏州地铁、滑县铁路专用线实现验证和应用。同年11月,卡斯柯中标低空管控系统领域第一个公开招标的项目——南安市低空智能管控系统项目,在低空经济开篇布局中取得实质性成果。
上海静安区首条低空物流航线开航。
“万点起飞,万点降落。”王印向记者勾画了未来的图景,并解释了实现的路径,即通过建立数字化空域,将轨道交通领域的控制理念移植到低空,将飞行器立体化形成类似安全罩的包络,以移动闭塞的方式,形成安全距离保护区,通过速差分层,让不同速度的飞行器行驶在不同的飞行层。“众多企业都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而胜负之分,将取决于谁在技术理论上更加成熟,在技术实践上更早取得突破。”
“没有哪个行业,也没有哪项技术是一成不变的。我们持续追求技术创新的根本目的,在于能够敏锐捕捉和响应行业或者市场需求的变化,并将这种能力作为企业的立身之本,朝着成为世界一流企业的目标不断努力。”王印表示。
原标题:《上海地铁3、4号线改造有新进展,核心技术来自这家在沪企业》
栏目主编:陈玺撼
来源:作者:束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