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资讯网 中意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前沿资讯 »

大连恒力码头7号码头主体结构完工

春日的渤海湾畔,海风裹挟着些许寒意,中交三航局大连恒力码头项目建设现场却是一片繁忙景象。3月28日,随着最后一车混凝土缓缓注入面层,7号码头主体结构正式完工。

项目位于大连长兴岛临港工业区,码头总长约1.02千米,未来可满足1艘30万吨级、1艘3万吨级及2艘5000吨级泊位同时作业。

这片如今桩机林立,一片繁忙的工地,六个月前还是一片地质复杂的回填区——填海造陆遗留的巨石与建筑垃圾层层堆积,叠加东北地区冬季严寒、潮汐频繁的自然条件,施工难度远超预期。

“低温就像悬在头顶的利剑,让每个环节都充满变数。”项目经理葛锋望着初具雏形的码头感慨道。去年11月,寒潮突袭辽东半岛,夜间气温骤降至零下15℃,正值码头主体施工攻坚期。

面对低温导致混凝土凝结时间延长、结构易冻伤的难题,技术团队经过数十次试验,最终确定掺入防冻剂与早强剂的优化配比,并将入模温度严格控制在5℃以上。

施工时,混凝土罐车裹着厚达10厘米的保温棉套穿梭于工地,浇筑后立即实施“四层防护”——先覆盖塑料薄膜隔绝水汽,再铺设电热毯持续加温,外层以防水雨布和军用棉被严密包裹。这套“阶梯式保温法”成功护航2.7万立方米冬季混凝土浇筑,未出现一处冻伤裂缝。

更大的考验来自脚下的回填层。直径超1米的块石与混凝土碎块在地下犬牙交错,传统打桩工艺频频受阻,单台桩机日成桩量一度不足3根。项目团队创新采用“探孔清障+组合沉桩”工艺,每处桩位施工前,旋挖钻机先行开挖18米深的导孔,如同“地质扫描仪”般清除石块障碍;随后定制锥形合金桩尖的钢管桩,在双频振动锤驱动下,以“低频破土、高频消阻”模式穿透密实土层。工艺优化后,日成桩量提升至15根,总计691根桩基垂直度偏差严格控制在0.1%以内,宛如钢铁根系深扎海底。

潮汐的韵律更让建设者与时间展开拉锯战。4米的潮差将每日有效作业窗口压缩至6小时,项目团队将施工计划精确对应潮汐表。低潮位时,8台打桩机在滩涂上轰鸣作业;高潮漫过之际,300余名工人迅速转战上部结构施工,在零下15℃的寒夜中织就温暖画卷。

如今,7号码头的率先完工为全线贯通注入强心剂。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意资讯网 » 大连恒力码头7号码头主体结构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