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资讯网 中意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前沿资讯 »

5%左右,兼顾需要与可能

赵慧

  “需要”与“可能”,是经济社会领域中一对常见的矛盾。二者关系的合理把握,本质上是主体诉求与客观条件的辩证统一,也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永恒主题。有现实需要,但没有实现的可能性,再宏伟的目标也难以实现;有了现实需要,而且有实现的条件与潜力,并努力去扩大这种可能,才能使经济社会发展达到合理的增长速度。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将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定在5%左右,既有着现实的考量又有着多重有利条件的支撑,兼顾了需要与可能,是必要性与可行性的统一。正所谓“量腹而受,量身而衣”,这是准确把握发展节奏的战略抉择。

  这一目标,是稳就业、防风险、惠民生的需要。从外部来看,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可能对我国贸易、科技等领域造成更大冲击。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加剧,多边贸易体制受阻,关税壁垒增多,冲击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对国际经济循环造成阻碍。从内部来看,我国经济回升向好基础还不稳固,有效需求不足,群众就业增收面临压力,民生领域存在短板。无论是稳定和扩大就业,还是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抑或改善民生、增加居民收入,都需要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需要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数据显示,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带动约200万人就业,5%的增速将为千万家庭托起“稳稳的幸福”。可见,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速对增加就业意义重大,稳增长才能稳就业。设定5%左右的增长目标,既符合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符合客观实际,是必要的、合理的增长速度,让“稳”的态势巩固延续,为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留出空间。

  这一目标,有经济增长潜力和有利条件的支撑。经济增长目标,不仅要与长期以来自身的经济增长潜力相匹配,还要有当前所具备的资源要素条件作支撑。从经济增长潜力看,我国不仅具有超大规模市场、完备产业体系、丰富人力人才资源等诸多优势条件,还有长远规划、科学调控、上下协同的有效治理机制,更有需求升级、结构优化、动能转换的广阔增量空间。过去一年的成绩单,充分印证了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从有利条件来看,当前,新质生产力正加快形成,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有序推进,新能源汽车年产量突破1300万辆,人工智能大模型日新月异。这些创新引擎为经济增长注入澎湃动能。加之消费品以旧换新等政策精准发力,消费市场焕发新活力。春节假期8天,全国国内出游5.01亿人次,折射出我国消费市场的旺盛活力和升级趋势。实现经济增长目标,我们有底气、有动能、有信心,更有可能。

  这一目标,与中长期发展目标相衔接。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站在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空坐标回望,未来十年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按照既定目标测算,年均5%左右的增速正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支撑。2024年,在国内外多方面不利因素叠加影响下,我国因时因势加强和创新宏观调控,经济走出了“前高、中低、后扬”的增长曲线,实现5%的增长,经济总量首次突破130万亿元大关,为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奠定了良好基础。今年开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坚持稳中求进、迎难而上、奋发有为,为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根基。目标如同灯塔,目标明确才能指引前进的方向。将年度经济增长目标置于国家中长期发展蓝图中统筹考量,正是统筹当前和长远、兼顾需要与可能的科学决策,有助于在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的同时,推动经济结构优化与转型升级,为实现更长远的发展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前进之路并无坦途。上一年5%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今年5%左右目标的实现,也绝非易事。在困难和挑战面前,我们需要保持清醒认识,正视困难问题,坚定发展信心。既要紧抓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坚持以质取胜和发挥规模效应相统一;又要有序推进标志性改革举措加快落地,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还要精准施策扩大有效需求,筑牢发展根基;更要把握政策取向,提升宏观政策实施效能,打好政策“组合拳”。只有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保持战略定力,把各方面积极因素转化为发展实绩,5%左右的增长目标才能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只要我们坚定信念信心不动摇,直面矛盾问题不回避,应对风险挑战不退缩,就一定能够打开改革发展新天地!”

  (本文摘编自《学习时报》2025年3月12日2版)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意资讯网 » 5%左右,兼顾需要与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