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环境网
2月全国空气质量成绩单近日出炉,生态环境部监测数据显示,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16.4%,达到37.3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例为90.1%,同比上升8.3个百分点。
值得关注的是,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汾渭平原三大重点区域PM2.5浓度同比均呈下降趋势。其中汾渭平原以33%的降幅领跑,展现出大气污染防治的阶段性成果。
乌鲁木齐连续两月排名靠后
在168个重点城市中空气质量排名后20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省会城市乌鲁木齐排名垫底。同时,乌鲁木齐PM2.5浓度也较高,在168个重点城市中排在倒数第一位。今年以来,乌鲁木齐空气质量、PM2.5浓度排名均不容乐观,连续两个月排名靠后。
2月,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36”城市PM2.5平均浓度为49.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6.1%。与之相反的是,在空气质量、PM2.5浓度较高两项排名后20位中,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城市占比较高。记者梳理后发现,河南省城市占比较多。
2月空气质量较差的后20个城市,河南省有7地,分别是安阳、洛阳、鹤壁、新乡、南阳、开封、漯河;PM2.5浓度较高的后20个城市,河南省有10地,分别是漯河、商丘、南阳、安阳、周口、许昌、开封、洛阳、平顶山、信阳。
3月12日,河南省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办公室召开约谈会,公开约谈环境空气质量连续排名靠后的漯河市,南阳市、信阳市等9个县(区),督促有关地方提高思想认识、认清严峻形势,扎实推动空气质量提升进位。这也是今年春节后河南首次约谈空气质量排名靠后县(区)。
1月,湖北省曾有4地进入空气质量排名后20。2月,湖北省孝感、襄阳进入空气质量排名后 20;孝感、荆州、襄阳、荆门四地进入PM2.5浓度较高后20。其中,荆州、孝感、襄阳三地继1月后再度上榜PM2.5浓度较高后20。
记者注意到,2024年襄阳市PM2.5年均浓度降至44.8微克/立方米,重污染天气仅3天,均为历史最低,且是全省仅有的3个全面完成考核任务的城市之一。但今年以来,襄阳市已经连续两个月出现在后20,排名情况不容乐观。
2月,汾渭平原13个城市PM2.5浓度同比下降33%,降幅明显。但在三大重点区域中,汾渭平原受沙尘天气导致的平均超标天数影响较大,平均超标天数达1.4%。这与汾渭平原地理因素不利于污染物扩散有关,使这里成为大气污染防治的“硬骨头”。
雅安、遂宁、成都今年首次跻身前20
2月,空气质量较好的前20个城市依次是拉萨、贵阳、张家口、海口、雅安、惠州、黄山、深圳、丽水、厦门、福州、承德、珠海、北京、舟山、南宁、遂宁、东莞、成都和中山市。
值得关注的是,这是雅安、遂宁、成都今年首次跻身空气质量前20;雅安同时还进入PM2.5浓度较低城市的前20个城市。成渝地区城市群大气治理成效显现。
记者梳理后发现,在2月全国空气质量成绩单上,华北城市有三地进入,分别是北京、张家口、承德。其中,北京PM2.5浓度为25.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35.8%,连续两个月进入前20。同处华北的张家口和承德,空气质量得到持续改善,连续两个月进入前10,印证了京津冀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成效。
2月,PM2.5浓度较低的前20个城市,广东省有6地进入,数量最多。分别是深圳、惠州、珠海、东莞、中山、广州。
此外,山西省大同、朔州、吕梁以及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呼和浩特也进入PM2.5浓度较低的前20个城市。
2月,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突破90%,揭示了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的治理成效。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通过联防联控,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张家口、承德等城市空气质量表现亮眼。然而,部分地区仍面临结构性污染和区域性传输的挑战,河南、湖北等地城市连续上榜后20,乌鲁木齐空气质量持续垫底。下一步,需进一步深化重点行业污染减排,强化区域联防联控联治,为实现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