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资讯网 中意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前沿资讯 »

环球时报探营中关村论坛:国内明星机器人悉数到场,来当“智愿者”!

3月27日至31日,主题为“新质生产力与全球科技合作”的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将在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的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举行。3月26日下午,《环球时报》记者看到,在外形犹如巨大银白色“三叶草”的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宽敞的空间里,人与人形机器人和谐相处,描绘出一副未来已来的科技场景。 人形机器人“BoosterT1” 和小关形象“N2”正在门口迎宾,走动的“夸父”在门口对前来探营的媒体记者进行引导,拥有真人外形和各种丰富类人微表情的仿生人形机器人Nia(妮娅)与记者们嘘寒问暖。 一排机器人排着整齐的队伍跳起了街舞,来自宇树科技的机器狗正穿梭在人群中。在这一副高科技带来的未来社会图景中,有人正在与机器人下棋,也有人在看机器人写毛笔字,茶艺机器人身边更是围了不少对茶道感兴趣的人群。

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门口正在迎宾的“妮娅”姐妹

《环球时报》记者了解到,本次中关村论坛将有15家企业近百台代表性的机器人活跃在年会的各个角落。宇树、天工、夸父等人形机器人将作为“智愿者”为本次年会服务,他们将出现在迎宾、交流、主持、表演、服务等多个场景中。

中关村论坛运营公司品牌总监徐若华告诉记者,正是(人工智能)AI为机器人注入了灵魂:以前的机器人只能被动接受指令来支配四肢,无法与人类交流、无法自主决策,而现在的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既有大脑又有肌肉,能与外界深入交互并自主思考。“你看妮娅能做出眨眼、歪头、抿嘴等丰富的微表情,并根据人们的语境、语气、语调,做出自身的调整。”

徐若华告诉记者,“今年的中关村论坛上,国内有名的明星人形机器人基本上都到齐了。我们其实是希望把中关村论坛的会场打造成一个展示机器人最新技术集合体验的大舞台。”

在现场,《环球时报》记者看到,乐聚机器人带来的“夸父”双足人形机器人身高1.7米,体重55公斤,是一款可跳跃、可适应多地形行走的人形机器人。搭载AI大模型,结合拟人化步态和五指灵巧手,可实现类人行走、抓握、手势、互动等功能。

乐聚机器人公司创始人兼董事长冷晓琨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中国人形机器人火爆全球并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过去10多年产业积累、人才积累的爆发。只有这样的厚积薄发才使得中国的机器人成了全球科技界现象级的事件。”

冷晓琨表示,人形机器人是机器人形态里技术最复杂的分支,涉及到核心零部件例如电机驱动、减速器、传感器以及上游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再到下游的产业应用,是一个全链条配合的过程。这次技术爆发不是人形机器人个体企业的爆发,而是中国人工智能、制造业、产业链的一次集体爆发。”冷晓琨认为,中国有扎实的产业链基础,又有丰富的应用场景,为中国人形机器人的发展创造了优越的市场环境。

北京加速进化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程昊告诉记者,人形机器人“春晚一扭动天下”,这背后是近两年中国在机器人硬件本体和运动控制算法上面实现了较大突破。“现在多台机器人可以不需要任何保护长时间在大家面前行走,甚至可以做俯卧撑、跳舞,这在之前是做不到的。也就是说,机器人开始逐步走到大家身边了,并某种程度上和人类实现交互。”

在现场,《环球时报》记者还看到了一个非常有特色的场景——机器人踢足球,北京加速进化科技有限公司运营负责人宋安琪告诉记者,这款 Booster T1 机器人不仅能够实现自主踢球和找球,抗冲击能力也非常强,如果在比赛过程中发生碰撞,它可以保持相对稳定,哪怕摔倒了,也能够快速起身。

机器人什么时候可以走入寻常百姓家?冷晓琨认为,可以把人形机器人看作10年前的智能汽车。“那时也有很多争议,也有很多产业化的难题,让智能汽车的发展始终笼罩在人们怀疑的眼光中,但是产业界没有放弃,而是坚持了10年,终于迎来了爆发。现在的机器人就处于当年智能汽车的阶段。让人欣慰的是,现在已经开始产业化并批量化生产了。

他认为,机器人真正走入寻常百姓家,还要十年左右的时间。“到那时,一个人形机器人的定价就会像一辆汽车一样,几万、十万、几十万都有,机器人也有不同的价位以适应不同的家庭和应用场景。”

环球时报-环球网报道 记者倪浩 李迅典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意资讯网 » 环球时报探营中关村论坛:国内明星机器人悉数到场,来当“智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