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资讯网 中意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前沿资讯 »

寻“灯”记

作者与阙太纯(右)交流

□李玮

日前公布的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好人”候选人中,梁平的梁山灯戏第五代传承人阙太纯成功入选。六十载坚守,阙太纯以赤诚热爱,让梁山灯戏这门古老艺术重焕光彩。

“梁山灯戏里真有‘灯’吗?”“戏班为何称作‘灯班’?”“梁山灯戏剧团为何被称为‘天下第一团’?”带着这些疑问,笔者走进了梁山灯戏的世界,解锁“灯”的密码,探寻鲜为人知的故事。

被称为“戏灯的老祖宗”

阙太纯一家三代深耕梁山灯戏,其父阙德芳,在川东地区以“阙花脸”之名远近闻名,深受观众喜爱。在家庭熏陶下,阙太纯6岁便踏上传承之路,将梁山灯戏不断发扬光大。

作为稀世剧种,梁山灯戏因梁平旧称梁山县而得名,在当地有着“端公调”“包头戏”“胖简筒调”等亲切称谓,外地人则统称其为“梁山调”。据《万县地区文化艺术志》记载:“灯”兴于汉室,盛于唐都,宋代时民间普遍举办灯会。而梁山灯戏的起源,要追溯到明清时期。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它从梁山民间的玩灯和秧歌戏中孕育而生。

“玩灯”是元宵佳节时,人们以扎制的各式彩灯为载体的巡游娱乐活动,伴有欢快的民间歌舞表演。嘉庆十三年(1808年)《梁山县志》记载:“上元张灯,办龙狮人物,各种鼓乐,喧阗达旦,灯所过处,皆助以流星爆竹,亦有以烛赠者。庶士嬉游,会饮行乐,大约数日之间,火树烟花,在在映带。”其中,“办龙狮人物”与“张灯”“鼓乐喧阗达旦”“硫星爆竹”“火树烟花”“嬉游会饮行乐”一样,都是上元活动的重要内容。彼时上元张灯的灯种类丰富,有龙灯、车灯、春牛灯、马灯、彩蓬灯等。

梁平盛产水稻,薅秧季节,薅秧锣鼓伴随薅秧的“吼龙”声响彻田野。农民在劳作间隙,自娱自乐以薅秧歌演人物故事,唱起了秧歌戏。农民搬用薅秧歌唱秧歌戏,其骨干腔调正是梁山灯戏胖筒筒・灯弦腔的原胚。此后,梁山灯戏汲取“玩灯”的舞蹈灵动与欢快氛围,融合“秧歌戏”的音乐旋律和说唱叙事,逐渐铸就了独有的戏剧特色。

到清代中期,梁山灯戏迎来蓬勃发展期。每逢节日盛会,人们纷纷筑台竞演,影响力逐渐向县外、省外蔓延。《四川省文化艺术志》记载:“梁山灯戏是最早的四川灯戏,被称为‘戏灯的老祖宗’。”《万县地区文化艺术志》记载,它虽与川剧的灯戏有较长渊源,但在川剧之前早已形成……以川东梁山调为代表的戏曲声腔,形成了一个自南岭到秦岭,峨眉至武夷山纵横几十万平方公里,跨越影响四川、湖北、湖南、江西、闽西、粤北等 11个省区数百个县,渗透几十个戏曲剧种的“梁山调腔系”。梁山调影响之广,在地方戏曲声腔中首屈一指。

诙谐幽默的“安灯儿逸”

在梁平本地,“灯”与“扮灯”被视作“好耍”“开玩笑”,是充满轻松愉悦氛围的娱乐活动。

四川方言里,“安灯儿逸”是表达快乐、舒畅的意思。这种诙谐表述,源自观看灯戏时收获的审美快感。在农耕社会,物资匮乏,能在灯光下观赏戏曲艺术,瞧着五彩戏服在灯光下熠熠生辉,听着欢快的锣鼓节奏,人们自然感到“安灯儿逸”。

“灯儿”一词在四川方言中衍生出诸多妙趣横生的含义。“搞灯儿”带有四川人特有的幽默,“搞啥子灯儿”意即“干什么”“耍什么把戏”,常被用于质问对方行为意图;“灯儿哪铛的”形容人得意忘形,其中“灯儿”与“铛”模拟戏曲锣鼓声;“搞些空灯儿”则表示做毫无实际意义或收益之事。有趣的是,“灯”与“丁”谐音,蕴含人丁兴旺之意。川东方言中,“灯”与“丁”发音相近,这一特点被巧妙融入灯戏创作中。民间甚至流传着“观灯戏,生贵子”的习俗,妇女观戏时触摸灯笼,期望沾得“灯(丁)”气,以求早生贵子。

梁山灯戏的“灯”,与民间信仰深度交融,呈现出巫傩文化与佛道仪轨相互融合的独特景象。《梁平县志》记载:“梁山灯戏源于古代巫师酬神的歌舞。”早期灯戏与“庆坛”“跳端公”等巫傩仪式紧密相连,常演的端公戏剧目丰富多样,如《二郎扫邪》《土地勾愿》《七星童子》《打草降孽》等。

道教的“灯仪”也对灯戏舞台产生影响。信众期望“点灯”能获得神灵庇佑,消除灾厄,延年益寿。演出结尾常以“长明灯”收场,寓意“灯火不灭,福泽长存”,形成独特的仪式化审美体验。

梁平双桂堂作为西南地区禅宗祖庭,其佛教文化深深渗透到灯戏之中。史料记载,清代中期梁山三十一场都有庙宇,百姓将其作为梁山灯戏表演的舞台,在无形之中将佛教文化普及到寻常百姓之中。

“灯儿”与梁山灯戏中的癞子锣鼓打击乐紧密相关。“马锣儿”的敲击声“镫儿”与“灯儿”同音,常用于渲染快乐热闹的场面和气氛。癞子锣鼓是梁平地区流传的一种民间器乐,这种锣鼓不仅在灯戏中起到烘托气氛的重要作用,在宗教仪式中也扮演关键角色,为活动增添神秘色彩。梁平癞子于锣鼓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灯影下的乡村烟火人生

《艺苑奇葩——梁山灯戏》一书提到,梁山灯戏自清朝早期形成后,一度极为兴盛。尤其在山乡农村,逢年过节,或农家操办婚娶、生辰、寿宴之时,请来灯班表演,能让亲戚朋友皆大欢喜。

每当夜幕降临,灯光亮起,梁山灯戏便在灯影摇曳中正式开场。演员们的动作设计巧妙地模拟灯火的动态,形成“人似灯舞”的独特韵律。据《四川省志・文化艺术志》记载,灯戏表演的基本角色为一丑一旦。表演过程中,演员们载歌载舞,身段动作幅度较大,充满活泼跳跃之感,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与民间特色。丑角的“矮子步”,恰似烛光跳动般灵动;旦角的“云手”,犹如灯影流转般轻盈,生动地展现出灯火的灵动之美,营造出活泼欢快的氛围,使观众仿佛置身于灯火辉煌的节庆现场。

唱腔方面,梁山灯戏除了灯弦腔、神歌腔外还汲取了民间小调明快的节奏,以锣鼓作为主要伴奏乐器,模拟灯火节庆时的喧闹氛围。它的唱腔与川剧高腔不同,更贴近百姓生活,充满烟火气。特别是那“镫儿镫儿”的锣鼓声,仿若灯火跳动的节奏,为表演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在梁山灯戏剧目中,“灯”的意象贯穿始终。这些灯光,不仅照亮了舞台,更触动了观众的心灵,让人们在欢笑与感动中体会到生活的酸甜苦辣。梁山灯戏剧目大多取材于民间故事与乡土风情,喜剧占比极高,以《滚灯》为例,通过夸张的动作制造出大量笑料,充分彰显出“灯戏不登大雅,专逗百姓乐”的民间立场,深受观众喜爱。

阙太纯介绍,旧时乡村晚宴结束后,灯班在院坝搭建简易台子,“扮灯”锣鼓敲响,观众从四面八方赶来,演出常常通宵达旦。这种习俗不仅为各类庆祝活动增添了浓厚的喜庆氛围,更体现出梁山灯戏在民间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天下第一团”传承与新生

在梁山灯戏的世界里,梁山灯戏剧团在其传承与发展进程中,扮演着极为关键的角色。

1992年,梁山灯戏剧团赴福建泉州,参加全国优秀剧目展演。剧团凭借精湛绝伦的表演,从众多参演团体中脱颖而出,一举荣获“天下第一团”的称号,这无疑是对其艺术水准的高度认可,也彰显了梁山灯戏深远的影响力。

2006年,梁山灯戏成功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为其传承与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地方政府迅速行动起来,致力于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

如今,梁山灯戏已成为梁平最为重要的文化符号之一,而“灯”更是一跃成为梁平文旅IP的核心元素。当地举办的灯戏剧本大赛,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众多戏剧爱好者踊跃参与。灯戏演出大赛则吸引了大量游客纷至沓来,游客们在欣赏精彩灯戏的同时,还能参与丰富多彩的民俗游园等活动。这些举措有力推动了传统文化与旅游经济的深度融合,让梁山灯戏焕发出新的生机。

梁山灯戏的“灯”,从历史深处那节庆时的灯火辉煌,到非遗舞台上作为文化符号的庄重展示,“灯”始终如一地照亮着百姓生活,默默承载着他们的悲欢喜乐与殷切期望。这一盏“灯”,不仅点亮了梁平的夜晚,更深深扎根于巴渝文化的肌理之中,成为中华传统艺术星河中一颗耀眼的明星。

(作者系梁平灯戏第六代传承人 图片由作者提供)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意资讯网 » 寻“灯”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