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程丹
互相拥抱的人形机器人、形态各异的低空飞行器、高分辨率三维介观持续荧光显微镜……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会场上,目光所及皆是惊喜,科技随处可见,如北京3月灼灼桃花般触手可及,阵阵花香沁人心脾。
“科技创新”是中关村自带的基因,这里曾经诞生联想、方正等传统IT巨头,硬件销售与基础软件开发独占鳌头。现如今,这里早已成为产业创新的孵化器,人工智能、具身智能、量子科技、生物医药、6G、脑机接口等前沿领域企业成为主角,科技的“味道”沁入全球前沿领域,让中国智慧散发出的民族自信愈加浓郁。
这得益于中关村特有的科研优势,这里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云集,素有“中国硅谷”之称,是我国创新驱动发展的一张“亮丽名片”,在产业创新由“工程师时代”进入“科学家时代”的大背景下,中关村打通“产学研用”全链条,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实现“质变”,加速新质生产力培育。这次论坛上,100项新技术新产品、100项国际技术交易创新项目重磅发布,11组重点合作项目现场签约……中关村拉开科技创新技术“全球买、全球卖”的大幕。
机器人世界中,合作可带来更强大的能力,人类世界尤其如此。科技合作没有“孤岛”,当前,人类要破解共同发展难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国际合作和开放共享。这一次,中关村论坛迎来30余家国际组织与境外机构主办、承办的平行论坛;科技前沿大赛吸引着美国、英国、瑞士等74个国家和地区的1298个境外项目报名参赛,在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中关村展现出开放合作姿态。
前沿科技不只在高大上的演讲台上闪现,更融入了日常生活的点滴。不同造型的人形机器人,在展厅中展示各自的功能,有的跳舞、鞠躬和路人打招呼,有的搬运货箱,有的长出“透视眼”能够看到血管中的阻力;窗外的大街上,无人驾驶汽车在车流中穿梭,它们通过摄像头、雷达和智能算法,可以在夜间、雾天等各种环境中畅行无阻,小巷、乡间路也可正常行驶。“这太不可思议了!”来自丹麦的留学生安德烈在看到机器人的科技表演秀时,用流利的中文赞叹道,“在这里,我亲眼见证了中国非凡的科技创新速度和应用成果,真是令人震撼。”
当梦想照进现实,科技应用于日常,越来越多的科技“味道”散发在北京的大街小巷,扩散至全国乃至全球,创新力量和科技场景正在一点点改变着“地球村”,未来已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