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酒业协会
3月27日下午,中国国际酒业发展大会在泸州隆重召开,本次大会主题为“稳中求变 重塑未来”。中国酒业协会理事长宋书玉发表主旨演讲。他表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国内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中国酒业正站在一个历史性的交汇点上。未来已来,中国酒业当稳中求变,积极作为,重塑未来。
事实上,当下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机遇与挑战的并存,使得酒业正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形势。从产业内部到外部环境,从消费需求到市场竞争,一系列结构性变革正在重塑酒业的未来格局。
经济环境与产业压力:多重挑战下的转型阵痛
近年来,中国酒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等多重压力。经济增速的换挡使得酒业进入了新旧动能转换的阵痛期,市场持续消化能力不足,营销刺激效果减弱,渠道库存压力增大,产品动销频次下降。这些问题不仅反映了市场供需关系的失衡,也暴露出产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积累的深层次矛盾。
1. 产能失衡与价格倒挂
酒业在高速扩张时期形成的产能过剩问题逐渐显现,部分企业为消化库存不得不采取降价促销策略,导致价格倒挂现象频发。这不仅损害了品牌价值,也扰乱了市场秩序,加剧了行业竞争的分化。
2. 产业链协同效率低下
从原料种植到酿造生产,再到销售流通,酒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尚未形成高效协同机制。价值链分配不均使得上游供应商和下游经销商的利益难以得到保障,进一步制约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 消费需求的结构性变化
随着消费者观念的转变,传统的“以量取胜”模式已难以满足市场需求。消费者对品质、文化和精神价值的追求日益凸显,而产业端的品质表达和创新速度却未能跟上消费迭代的步伐,导致供需错配。
政策导向与产业机遇:消费升级与品质革命
尽管挑战重重,但政策环境的优化和消费升级的趋势也为酒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培育新型消费,优化消费环境”,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也强调“实施品质消费升级工程”。这些政策导向为酒业指明了发展方向。
1. 内需市场的激活
通过品质提升和创新消费,酒业可以进一步激活内需市场。例如,结合年轻消费者的偏好,开发低度酒、果酒等新兴品类,满足多元化需求。同时,借助文化IP和国潮风潮,增强产品的精神附加值。
2. 国际化拓展
“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酒业走向世界提供了契机。通过文化输出和品牌建设,中国酒业可以打破国际市场的认知壁垒,将中国酒的独特风味和文化底蕴传递给全球消费者。
3. 绿色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ESG(环境、社会、治理)理念的普及使得绿色酿造和可持续发展成为酒业的核心命题。从低碳生产到循环经济,酒企需要通过技术创新和生态产区建设,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价值的双赢。
科技与文化:产业变革的双轮驱动
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正在为酒业注入新的活力。传统酿造技艺与现代科技的碰撞,不仅提升了生产效率,也为产品创新提供了无限可能。
1. 科技赋能传统酿造
从风味科学的深入研究到微生态的解密,从智能酿造技术的应用到区块链溯源系统的普及,科技正在重塑酿造的边界。例如,智能酿造可以精准控制发酵过程,确保产品品质的稳定性;区块链技术则能实现从原料到成品的全程可追溯,增强消费者信任。
2. 文化价值的深度挖掘
中国酒业的核心竞争力不仅在于产品本身,更在于其承载的千年文化。通过“活态传承”,将文化基因转化为创新密码,酒企可以在消费市场中构建独特的话语体系。例如,结合传统节日或历史故事,打造具有文化内涵的营销活动,增强品牌的情感共鸣。
消费趋势:从物质占有到精神投资
当前,酒业消费已步入“三理性时代”——价格理性、品质理性和价值理性。消费者不再单纯追求低价或品牌,而是更加注重产品的综合价值。
1. 理性消费的崛起
社交媒体上“平替风潮”“抠门经济”等词汇的流行,反映了消费者对性价比的重新定义。但这并非消费降级,而是消费升维的表现。消费者通过更理性的选择,追求品质与价格的精准匹配。
2. 精神需求的升级
现代消费者通过一杯美酒,寻找的是文化认同、情感共鸣与生命仪式感。酒企需要从“产品输出”转向“文化输出”,将品牌故事与消费者的精神需求紧密结合。例如,通过沉浸式体验活动,让消费者感受酿酒工艺背后的匠心与文化。
稳中求变,重塑未来
面对复杂多变的形势,中国酒业当以“稳中求变”为基调,从品质、价值、服务和产业生态等多个维度进行全方位革新。通过科技赋能、文化引领和绿色发展,酒业可以突破当前的困境,实现高质量发展。未来,酒业必将成为传统匠心与现代科技的交响,东方神韵与全球视野的共鸣,产业效益与社会价值的合唱。
编审 / 李林
撰稿 / 钟玖
美编 / 于雪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Hehson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Hehson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