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01
本文字数:5982,阅读时长大约10分钟导读:在香港这样一个寸土寸金的地方,如何实现新型工业化?第一财经记者选择了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通信半导体这些香港重点扶持的领域,来观察香港新型工业化如何落地,香港希望拥有一定高端制造业话语权的雄心还需要解决哪些问题。
作者 | 第一财经 肖逸思 林志吟 李娜
告士打道,是中国香港市区最宽阔的道路之一,沿途有多个地标性建筑,是展示香港现代化与国际化的重要窗口。
这条全长3.4公里的香港重要交通枢纽,曾是豪车云集“秀肌肉”的地方,而如今越来越多的自主品牌在这里扎根,沿路分布着极氪、比亚迪、广汽埃安、上汽MG等品牌门店,这也成为了告士打道的一道新风景线。
比亚迪较早布局香港,2022年便在香港湾仔设立首个比亚迪展厅;从2024年开始,其余自主品牌也陆续密集进入香港市场。
与此同时,梁朝伟、郭富城、张柏芝等,越来越多的香港明星成为自主品牌的“座上宾”。
随着自主品牌近两年的猛攻,第一财经记者在近两年先后两次实地探访香港市场发现,取代日系车,香港街头的国产品牌新能源汽车出场率越来越高。
香港车市变化的背后,是香港近年来提出了新型工业化的战略。
香港新型工业化:雄心与现实(上篇)
香港作为一个细小而开放的经济体,产业结构集中于四大传统主要行业,包括金融服务、旅游、贸易及物流和专业及工商业支持服务。
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通信半导体等产业,这些引领未来全球经济发展的新产业,呈现出更强大的活力,并在改写世界经济地图。
香港看到了最新的产业发展趋势,香港官方公开提出,为推动香港经济的长远和健康发展,香港必须积极发展新优势产业,打造新的经济增长引擎,同时善用科技提升传统行业的竞争力,创造更多元化的发展和就业机会。
在香港这样一个寸土寸金的地方,如何实现新型工业化?第一财经记者选择了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通信半导体这些香港重点扶持的领域,来观察香港新型工业化如何落地,香港希望拥有一定高端制造业话语权的雄心还需要解决哪些问题。
第三次转型
在香港经济发展的历史中,经历了两次经济转型。1950年以前香港经济以转口贸易为主。从50年代起香港开始工业化,到1970年,工业出口占总出口的81%,实现了香港经济的第一次转型。
20世纪70年代初,香港推行经济多元化方针,金融、房地产、贸易、旅游业迅速发展,香港的制造业大部分转移到内地,完成了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的第二次经济转型。
但是众所周知,香港当下的经济发展高度依赖服务业。2022年,香港服务业占本地生产总值达93.4%,制造业占比仅1%。香港较为单一的经济结构,也让其经济韧性在疫情期间遭遇了挑战。
2020年,香港GDP打破了多年以来连续同比增长的局面,同比下降5%,主要原因是疫情的爆发对香港的旅游业和零售业造成重创。香港GDP在2021年虽然有所回暖,但2022年又受全球经济形势和疫情反复的影响,同比下降了2.78%。
在此背景下,香港面临第三次经济转型。2022年底,香港特区政府公布《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下称“《蓝图》”),提出推动科技产业发展,实现香港“新型工业化”。香港此次推进新型工业化主要聚焦在三个方向,即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先进制造与新能源。
香港特区政府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局长孙东曾公开表示,新能源汽车具备连接上、中、下游产业链的优势,能够汇聚各种前沿科技研发,带动经济发展和提供就业机会,是《蓝图》中提出重点发展的领域之一。香港衷心欢迎各大优秀汽车企业善用香港高度国际化和市场化的优势,在香港进行研发及生产甚至设立国际总部。
在新能源和智能化技术方面领先全球的内地车企闻风而动。比亚迪是布局较早的自主品牌之一,2022年在湾仔设立了首个比亚迪展厅,并在接下来两年陆续推出了海豹(Seal)、ATTO 3(元PLUS)等新车型。
从2023年底开始,更多的自主品牌密集进入香港市场,包括smart(吉利和奔驰合资)、广汽埃安、极氪、小鹏等。
随着自主品牌的进入,香港新能源汽车市场格局也发生了变化。2024年,在香港十大热销电车排行榜中,虽然特斯拉Model 3和Model Y仍排在第一和第二的位置,但是自主品牌已有5个车型上榜,其中比亚迪海豹和元PLUS销量排名已经来到了第三和第四;另外,上汽大通MIFA 9(大家9)排在第六,smart #1排在第七,比亚迪海豚排在第九。
从2024年全年来看,比亚迪、上汽大通、smart、上汽MG四家车企已经进入香港汽车销量榜前十,其中比亚迪以近5500辆的年销量排在第三。
但销量并不是自主品牌抢滩香港市场的主要原因,以比亚迪2024年全年超427万辆的总销量来看,香港市场的贡献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为什么自主品牌还要砸重金在“寸土寸金”的香港市场?
对于上述问题,多位车企高管的回答均指向了香港市场的桥头堡和“跳板”作用。
去年5月,小鹏G6、小鹏X9在香港发售时,小鹏汽车副董事长兼总裁顾宏地表示:“对于小鹏汽车,香港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重点市场,更是走向全球化的重要窗口和桥梁。进入香港市场,对小鹏建立全球化范本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去年7月,极氪009香港上市时,极氪CEO安聪慧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则表示,通过香港市场,极氪将进一步打开全球右舵车市场。
有业内人士向第一财经记者分析称,香港的轻型车排放标准与欧洲标准相当,自主品牌在香港站稳脚跟,意味着其技术和品质可以经得起国际标准的考验。另外,与内地不同,香港是右舵车市场,自主品牌可以借此打开东南亚、澳新等右舵车市场。
为满足企业出海的需求,今年4月,香港将成立“出海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支持和认证服务,支持企业加快产品、技术出海。
先进制造业的底牌
香港要实现新型工业化,有一张重要的底牌,即作为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的融资优势,这对于吸引先进制造业有难以抵挡的魅力。
在2024年11月底举办的首届国际汽车及供应链(香港)高峰论坛上,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明确表示,特区政府正全力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并计划充分利用香港作为国际化资本市场的优势,以及专业的金融服务,为内地的新能源汽车企业提供必要的融资支持和海外市场推广服务。
为此,香港特区政府新设立了100亿港元“新型工业加速计划”。为吸引哪吒汽车将国际总部放在香港,香港特区政府直接为哪吒汽车提供了2亿港元补贴,并协助完成2亿美元的基石轮投资。
当下,包括比亚迪股份、蔚来、小鹏、理想、零跑多家内地车企已在香港上市,预计将会有更多的新势力拟赴港上市。
去年6月,哪吒汽车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书,拟在主板挂牌上市。
长安汽车副总裁王辉也在上述高峰论坛上表示,目前长安汽车正在积极推进旗下独立品牌在港上市,其中阿维塔将在2025年第一季度进入香港市场,计划2026年在港交所IPO上市。
融资方面的便利,同样对生物医药企业摩肩接踵登陆香港起到了明显的拉动作用。
从2011年起,香港对生物科技产业的发展,重视程度有增无减。当年,香港方面就将生物医药列为重点发展领域之一,并加大相关政策和资金扶持。
2018年至2019年财政预算中,香港特区政府就确立了生物科技是发展香港创新科技领域的四大范畴之一。
2022年至2023年财政预算中,香港特区政府预留了100亿港元完善科创产业及在港深创科园设立“InnoLife Healthtech Hub生命健康创新科研中心”。
2018年4月,港交所推出了25年来最重大的上市制度改革,为未盈利生物科技企业量身定制了“18A章节”,允许无盈利或收入的生物科技企业赴港上市,这在唤醒香港资本市场又一个春天的同时,对于生物科技企业来说是起到了“雪中送炭”作用,因为企业在最初的研究开发阶段恰恰是最需要资金的。
2018年8月,歌礼制药(01672.HK)登陆港股,成为港股18A第一股。此后的2019年至2021年,分别有9家、14家、20家生物科技企业登陆港股市场。截至目前,通过18A在香港上市的生物科技企业数量已超过60家,融资金额超过千亿港元,这里面不少是来自内地的企业。
经过六年多时间发展,港交所的生物科技融资规模已成为亚洲第一、全球第二。
香港新型工业化:雄心与现实(下篇)
香港生产力促进局主席陈祖恒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过去香港有很多制造业,但之后出现了制造业转移。香港现在正在推动新型工业化。
根据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发布的数据,2023年,制造业占本地生产总值的百分比为1%,而香港的目标是到2032年,制造业的百分比能提高到5%。面对土地资源紧张、工业基础薄弱、用人成本高昂等问题,香港打造“新型工业化”的高地,任重而道远。
瞄准高端制造业
去年6月底,造车新势力BeyonCa(宾理汽车)宣布,将在香港设立国际总部、整车总装厂和四大中心,即整车研发和人工智能中心、营销中心、客户体验和智慧健康服务中心及大数据中心。
BeyonCa在香港的布局号称要实现香港造车零突破,成为第一家“MADEINHONGKONG”(香港制造)的电动汽车品牌。
BeyonCa的国际总部落地香港,体现了香港“新型工业化”的真正内涵,也就是并非像美国那样推动制造业回流,因为用人用地成本高昂是香港发展传统制造业的很大阻碍。
香港生产力促进局主席陈祖恒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过去香港有很多制造业,但之后出现了制造业转移。香港现在正在推动新型工业化,不过生产方式与以前不同。“香港的新型工业化不是指要把土地和劳动力密集的制造业重新带回香港,而是以聚焦物联网、人工智能、新材料及智能生产工序等为基础,引进适合香港发展的高端制造业。”
相比生产基地,香港此次针对新能源汽车的新型工业化将更加聚焦高价值环节,比如研发、金融。这从《蓝图》提出的具体量化指标就可窥见,比如《蓝图》要求到2032年,研发支出占本地生产总值比重从目前的0.99%提升至2%、初创企业数增至约7000家、创科产业从业人员从4.5万余人增至不少于10万人等。
在香港新型工业化转型的支持下,在进军香港市场的同时,多家自主车企已在香港设立研发中心。其中,哪吒汽车在去年8月在香港设立研发中心。去年10月,有报道称,理想汽车计划在香港建立一个芯片研发办公室,并正在招募AI芯片架构师,预计团队规模约为10人。
很多内地在港上市公司已经或者计划在港设立研发中心,在智能驾驶和新能源产业方面,驭势科技、地平线、黑芝麻、宁德时代均在其列。
公开资料显示,宁德时代香港研究院一期将启动近百个研发项目,并计划招聘200人从事科研工作。
优势互补
香港与全球其他经济中心不同,背靠祖国内地,近在咫尺的广东经济发展动力强劲,纵深够大,香港与内地可以优势互补,实现高水平互动。
业内人士分析称,在制造方面,香港更可能会联动大湾区的制造能力,形成“研发+金融+大湾区制造”的模式。
目前,香港正在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和产学研融合,加速半导体产业的“新型工业化”进程。
资金方面,香港特区政府近年来推出多项投资基金,如2021年成立约220亿元的“香港增长组合”、2022年成立50亿元的“策略性创科基金”和50亿元的“大湾区投资基金”,主要是投资科技产业,为通信半导体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而在产学研转化上,更是立法通过《科研成果转化条例》(2024),允许高校教授保留80%专利收益,而此前这一数字仅为30%。
去年11月,香港理工大学与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签署框架协议,建立联合创新研究中心,覆盖人工智能技术在手机影像中各个层面的应用。
事实上,在此前双方合作的联合实验室中,部分研发已经走向商业化,比如AI长焦超分辨率技术已应用于多款产品,在手机上增加了全焦段HDR影像算法的部署。此外,双方的合作还覆盖了前沿技术领域,比如基于生成模型的图像复原与细节增强技术及交互式图像编辑和视频编辑技术等。
企业方面则计划在未来五年向联合创新研究中心拨款不少于3000万元人民币,以扩大双方联培博士和博士后的规模,推动在影像算法方向的技术开发和探索,同时进一步深化在AI影像领域的产学研合作。
香港特区政府持续支持大学基础科研活动,通过向研究基金注资、教资会促进研究发展、“创新及科技基金”资助研发项目等方式,可以巩固香港科研优势,强化大学“从0到1”的突破能力。
新型工业化的未来
香港的新型工业化要实现,需要全球范围内的优秀企业和人才在香港落脚,并愿意留在香港建功立业,发展壮大。
2010年,正处在高速发展阶段的金域医学(603882.SH),开始考虑国际化,首先将目光投向了香港。
第二年,金域医学收购香港当地成立较早的独立医学实验室——震球医学化验所,并于2014年成立香港金域,成为进入香港的内地首个第三方医检机构。经过十余年发展,香港金域已经拥有4间医学实验室。
除提供高质量的医检服务,金域医学进军香港市场更注重通过技术研发、孵化和转化,积极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医学检验科技创新中心和成果转化中心以及一体化协同整合服务平台。
金域医学方面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进军香港对于企业的发展而言,水到渠成。香港可以帮助公司拓宽全球医检服务、产学研创新转化渠道,发掘香港以及境外市场机遇。
还有不少生物医药公司考虑登陆香港。
随着香港医疗健康生态圈的蓬勃发展,香港目前并没有本土的药物监管和新药审批机构,大量的创新药物仍需要在其他地区进行审批之后才能引入香港市场。
香港研发的首款抗癌处方药物,是由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港大医学院)研究团队开发的,是一款三氧化二砷(俗称砒霜)口服药剂(药用口服砒霜或ARSENOL®),可用于治疗一种死亡率高的血癌──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香港企业自主研发上市的肿瘤创新药,仍寥寥无几。有业内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这也跟新药审评审批制度不完善有一定关系。
不过,香港方面已在着手进行新药审评审批方面的改革。
2023年11月,香港实施了全新的“1+”新药审批机制。在该机制下,已取得一个(而非原来的两个)参考药物监管机构注册许可的合资格新药持有人,若能提供符合要求的本地临床数据,以及经本地专家认可,便可申请注册该药在香港使用,这也大大缩短了新药在香港上市的时间。
香港的长远目标是建立“第一层审批”的药物及医疗器械(药械)注册机构,即可不参考其他药物监管机构注册许可,而直接根据临床数据在本港审批药物,同时也开启审批医疗器械的注册申请,借此加快新药械临床应用以提升医疗水平,并带动建设药械研发和临床测试的产业发展,发展香港成为国际医疗创新枢纽。
香港特区政府在2025年至2026年财政预算中透露,2025年上半年会提出“香港药物及医疗器械监督管理中心”成立时间表及迈向“第一层审批”的路线图,并制定支援药械研发的策略和措施。
在2024年首届“湾区之星”生物医药源头创新大会上,香港生物医药创新协会会长卢毓琳对第一财经记者等在场人士表示,香港成立“第一层审批”的药物及医疗器械(药械)注册机构,意义重大。香港亟须建立一套监管体系,缺乏此体系,便无法与其他机构进行有效对话。香港必须构建一个国际公认的医药监管平台,需满足全球的严苛标准。
卢毓琳亦认为,香港不仅将完善香港的医疗体系,还将在研发和临床领域加大投入,以推动大湾区的整体发展。“在基础设施方面我们有香港科技园、港深创新及科技园、香港药物及医疗器械监督管理中心、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临床试验所,这些都是支持香港生物科技产业不断发展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