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资讯网 中意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前沿资讯 »

四大银行全年净利润超1.22万亿!看清!房企暴利?银行才是真暴利

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的2024年年报已全部出炉。

数据显示,2024年,四大行净利润合计逾1.22万亿元,相当于日赚超33.3亿元

有16家A股上市银行陆续公布2024年业绩快报,包括4家股份制银行、11家城商行以及1家农商行。

整体看:业绩快报显示,截至2024年年末,上述16家上市银行的总资产规模均同比增长;营收方面,南京银行增幅最大,招商银行、浦发银行、郑州银行同比下降,分别降0.47%、1.55%、5.9%;净利润方面,15家上涨,其中浦发银行、青岛银行同比增幅超20%,仅厦门银行下降2.61%。

2024年,不少银行加大存量不良资产处置力度,风险压降已见成效。银登网数据显示,股份制银行2024年不良贷款未偿本息成交规模1125.4亿元、城市商业银行未偿本息成交规模296.8亿元,较上一年有明显提升。

在16份2024年业绩快报中,有9家银行不良贷款率较2023年年末下降,其中降幅最大的是浦发银行,截至2024年年末其不良贷款率为1.36%,下降 0.12 个百分点,但该数据仍高于其他已公布成绩的银行。在大众的认知里,房地产企业似乎总是与高额利润挂钩,每一栋拔地而起的高楼都被认为是房企赚取暴利的象征。然而,现实情况真的如此吗?当我们深入剖析房地产企业的利润构成,并与银行的盈利模式相对比时,会发现一个截然不同的真相:房企远没有想象中那么暴利,而银行才是隐藏在幕后的 “暴利之王”。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房企平均营业利润率仅为 7.5%,净利率更是低至 5.6%。以一套售价 100 万元的房子为例,房企平均赚取的净利润不过 5.6 万元。如此低的利润率,与大众印象中房企暴利的形象大相径庭。房企之所以能维持运营,靠的是庞大的销售规模与快速的资金周转。如 2022 年,全国房企平均每家一年净赚 672 万元,看似可观,但对比其巨额投入与运营成本,实则捉襟见肘。​

房企实现盈利主要依赖两大模式:高周转与高溢价。高周转模式下,房企争分夺秒,拿地后迅速启动项目,日夜赶工,借助预售制度提前回笼资金,通常半年内就能实现现金流回正,再投入新项目开发。这种模式利润率虽低,但凭借走量弥补了利润短板。而高溢价模式,则是房企在城市核心地段或潜力区域拿地,精心打造项目,等待周边环境改善、房价上涨后高价出售。不过,这种模式需长时间投入与等待,风险较高。​

近年来,随着政府对房地产市场调控力度的加大,房企面临诸多挑战。限购、限贷、限价等政策使销售难度和资金压力剧增,土地成本上升、融资渠道收紧也进一步压缩了利润空间。在这种情况下,房企纷纷寻求转型,注重产品品质与服务提升,尝试多元化经营,但盈利依旧艰难。​

与房企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银行。长期以来,银行利润水平居高不下,远超其他行业。2011 年,商业银行净利润达 10412 亿元,相比 2010 年增长 36.34%,平均每天 “吸金” 28.53 亿元。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一是存贷利差。我国存款利率与贷款利率之间的息差超过 3%,高于国际平均水平。16 家上市银行在 2011 年前三个季度的净利差收入超 1.2 万亿元,占营业总收入的 80%。二是繁多的手续费。从 2003 年到 2012 年,银行收费项目从 300 多种增至 3000 种,7 年时间翻了 10 倍。银行利用在金融市场的优势地位,单方面制定规则,获取高额利润。​

银行之所以能获取高额利润,根源在于其所处行业的垄断特性。银行业进入门槛极高,缺乏充分竞争,消费者与金融机构地位不平等。银行拥有绝对定价权,消费者权益难以得到充分保障。同时,银行在运营过程中,将诸多本应自身承担的低成本操作,转嫁给消费者收费,如短信提醒费、同行异地取款手续费等,利润高达 10 倍至 40 倍。此外,银行还通过故意制造业务混淆,诱导消费者犯错,如信用卡购汇还款、高额跨行取款手续费等设置,稳赚利润。​

在经济增速放缓的大环境下,银行的高额利润对实体经济产生了负面影响。一方面,居民存款负利率长期化,百姓财富在物价上涨中被侵蚀;另一方面,贷款利率和贷款隐形成本不断攀升,加大了企业融资成本,挤压了实体经济的生存空间。而银行在面对质疑时,虽有部分高管否认暴利,但实际数据却难以支撑这一观点。​

综上所述,房地产企业在低利润率的泥潭中艰难求生,而银行凭借垄断地位和不合理的盈利模式,获取了令人咋舌的高额利润。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打破银行的垄断局面,鼓励银行业充分竞争,加强对银行收费项目的监管,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让金融市场回归合理、健康的发展轨道。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实体经济与金融行业的协调发展,创造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经济环境。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意资讯网 » 四大银行全年净利润超1.22万亿!看清!房企暴利?银行才是真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