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蔚
清明时节吃青团,已是普遍的习俗,但在江南以及有些北方地区,除了青团,还保留着清明吃馓子的风俗。
在我国,清明节前的一两天被称作寒食节,也称“禁烟节”和“冷节”,是自古以来民间一个独具特色的传统节日。相传春秋战国时期,到了清明前要禁烟火,家家户户只能以冷食充饥。于是,百姓提前几天用油炸好一些环形状面食,作为寒食节乃至清明节期间的快餐。其中最典型的一种食品叫“寒具”,类似现在流传下来的馓子。
“纤手搓成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无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宋代苏东坡作诗《戏咏馓子赠邻妪》,以轻松欢快的文字,描绘了馓子的制作方法和诱人形象。记得在食物匮乏年代,那时弄堂里如果哪个小朋友拿出一把馓子,是必须大家分享的,哪怕一人只分得一小段,吃在嘴里也是又香又脆。
上海人喜欢把馓子叫作麻油馓子。我专门请教了一位老早在大饼店工作的老人。他说,只是在揉面时刷过一层麻油,油锅里用的是与炸油条同样的菜籽油。
据说上海的馓子是从苏北传过来的当地特色小吃。尤其从前妇女坐月子,家人每天都会在荷包蛋红糖水里加入馓子,油水十足。也是在苏北高邮的农家,我吃过一道菜,叫丝瓜馓子煲,回家后如法炮制了几次,家人都说蛮好吃的。做法很简单,就是放两把馓子打底,上面铺上切成滚刀块的丝瓜,再配上毛豆、木耳,我还多放了几只河虾用来提鲜,最后倒入高汤。说是煲菜,其实只要等锅里沸腾了,再焖个三四分钟就行了。
中国的美食往往特别讲究寓意。金黄色的馓子象征吉祥、富贵和团圆。一把馓子根根细长,又预示着一个大家族枝繁叶茂、人丁兴旺。因此,在遥思先人的日子里,吃馓子也被视为对家庭幸福的美好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