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光明日报
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以“在世界变局中共创亚洲未来”为主题,旨在弘扬多边主义,推动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国际社会传递保持信心、开创未来的信号。几十年来,亚洲成为世界最具发展活力和增长潜力的地区之一,一条重要经验就是积极敞开大门、主动融入世界。在地缘政治冲突和全球经济波动的挑战下,亚洲经济展现了强大的韧性与领导力。据《博鳌亚洲论坛亚洲经济前景及一体化进程2025年度报告》显示,2024年亚洲经济增长4.4%,高于全球平均水平。预计2025年亚洲经济增速将达4.5%,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经济体GDP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有望从2024年的48.1%上升至2025年的48.6%,亚洲仍将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
当前,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背景下,经济全球化来到了一个重要十字路口,机遇与挑战并存,动力与阻力同在,推动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正是对世界经济复杂现实的深刻把握和系统回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大趋势不可逆转,尽管当前去全球化的声音强烈,但在亚洲内部却呈现出经济融合加深的趋势,中国不断与亚洲各国增强经济联系,进一步增强了亚洲区域的韧性,减缓了内部震荡。面对诸多挑战,中国、东盟在经济增长、货物与服务贸易、区域经济一体化等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孕育着新的潜力和增长空间。
亚洲国家共同维护自由贸易体制,坚决反对贸易投资保护主义。面对经济全球化遭遇“逆风逆流”与全球开放共识不断弱化的艰难困境,亚洲各国从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构建开放融通的亚太合作格局,坚持多边主义和开放型经济大方向,坚定维护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推动世界经济在开放中持续发展,在发展中解决难题。亚洲国家着力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和互联互通,在开放融通中反对逆全球化,反对各种形式的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坚定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拆除割裂贸易、投资、技术、服务流通的高墙,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通畅,在更多不确定性和不平衡性中寻求世界继续前行的规制,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更有活力、更加包容、更可持续。
亚洲国家坚持开放的区域主义,反对导致对抗分裂和阵营化的区域秩序。亚太区域经济合作进程的快速迈进主要得益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以中国为中心的区域生产贸易结构的成形,中国积极参与亚太区域合作,提出倡导“真正的多边主义”,维护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开放合作和经济全球化是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的必然选择,亚洲正从“边境开放”转向“边境内规则整合”,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稳定增长的核心动能,亚洲在“再全球化”中的核心地位将进一步提升。
面对当今世界的大变局,亚洲要发挥其兼容并蓄的独特优势,自贸协定一直是亚洲国家实现区域发展及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方式,在亚太地区加快推进高标准自贸区网络建设,是推进亚洲高水平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的重要举措。用好东亚、亚太等区域合作机制,在进一步扩大市场准入的基础上强化“边境内”措施的规制协调,加快亚太地区自贸区网络的体系化升级,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为深化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提供新动能。随着贸易协定的不断签署、落地和提升,亚洲经济体的融合还将进一步深化。
要充分激活亚太经合组织(APEC)作为全球经贸规则“孵化器”的作用,为亚太经济一体化发展注入新势能。APEC是亚太地区规模和影响力最大、级别最高的区域经济合作机制,APEC一直以推动经济全球化为己任,助力亚太成为世界经济增长中心。2020年,APEC提出了到2040年建成开放、活力、强韧、和平的亚太共同体的新愿景,亚太共同体建设作为APEC长期秉持的“亚太大家庭”精神的新载体,有效拓展和深化了新时期的亚太区域经济合作,为防止亚太地缘经济的碎片化发挥重要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要积极“推动世界贸易组织、亚太经合组织等多边机制更好发挥作用”。以APEC实施2040年新愿景为契机,通过包容和可持续发展合作强化亚太命运共同体意识,推动亚太共同体建设聚焦经贸和发展议题,为亚太经济高质量增长创造更加良好的市场和制度环境,增强APEC成员在求同存异基础上深化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的内生动力。
高质量实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探索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共同迈向自由贸易的道路。作为覆盖全球人口最多、经贸规模最大,也最具发展潜力的自由贸易协定,RCEP已经成为亚洲区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据《亚洲经济前景及一体化进程2025年度报告》显示,2024年,RCEP区域内贸易总额同比增长约3%,绝大部分成员区域内贸易额实现同比增长;2023年RCEP区域内中间品贸易持续上升,占区域内贸易比重达约66%,区域内贸易的全球价值链参与率达48.1%。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23年至2029年,RCEP区域GDP将增长10.9万亿美元,对全球增长的贡献率将超过40%。目前,智利、斯里兰卡以及中国香港均在积极申请加入RCEP,RCEP还有望与上海合作组织等相互融合,成为跨区域全球自贸安排的推动者和促进者。
全面加强亚洲价值链、供应链和互联互通合作。供应链“区域化”作为近年来全球供应链体系演进的一大重要趋势,供应链“区域化”一定程度上脱离了供应链体系发展的“全球化”路径,成为近年来亚洲地区供应链合作的最深刻背景。面对全球产供链加速重塑的趋势,亚洲国家普遍期待本地区各类区域经济合作机制能够与时俱进,开展更有针对性的合作,有效增强产供链安全和韧性。在亚洲的供应链中,中国已成为亚洲乃至全球生产网络的中心,与域内成员在产供链合作等方面衔接紧密。《亚洲经济前景及一体化进程2025年度报告》指出,亚洲仍是全球价值链的核心,中国仍然是全球制造业全球价值链的中心。2024年10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3.0版谈判实质性结束,谈判将增进地区供应链合作、维护供应链稳定纳入议程。未来,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落地见效,亚洲贸易将获得新动能,成为促进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亮点。
面对当前经济全球化不确定性加剧,亚洲各国坚持在开放中推动区域一体化及共同发展;但亚太区域尚未形成自上而下的系统性机制或架构,实体的互联互通和一些区域性的自贸协定已经不足以解决现在的复杂问题。为此,未来的亚洲需要协同推进合作机制,进一步以开放融通促进开放型世界经济建设,推动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
(作者:张中元,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当代亚太》编辑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