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省农垦三河农场邱上营分场的麦田里,植保无人机进行飞防作业。颜怀峰 钱厚红 摄 (视觉江苏网供图)
□ 本报记者 华钰 颜颖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近日,省农业农村厅发布《江苏“新农人”联农带农创业富民案例选编》,盐城14人入选,数量全省最多,其中建湖县4人入选,人数居全市首位。春耕时节,建湖的“新农人”正忙什么?且随着记者一起去田间地头瞧一瞧。
“前几天有雨水润土,肥撒下去就能化开。”接受采访时,江苏顺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袁菲正在建湖县钟庄街道的麦田里操作无人机施肥。一阵嗡嗡声过后,细密的尿素撒在麦苗叶片上。她介绍,人工给1亩地施肥得花1个小时,而无人机只需30秒,“我专门考了无人机驾驶证,公司还有4个农机手。”
“00后”袁菲告诉记者,父母承包了1.6万亩土地,看到他们日渐年迈且难以操作新式农机,自己便于2022年回村接过重任。在袁菲带领下,公司引进不少智慧化新设备,打造500亩“无人化农场”。在这片“试验田”,智慧大屏实时显示土壤、水分等数据,小型气象站、灌溉管道、虫情监测器一应俱全。“去年夏天虽然高温,但水稻亩产达到800多公斤,小麦每亩收获600多公斤,加起来近1.5吨,远超‘吨粮田’目标。”袁菲说,公司还推出了全程机械化作业服务,年服务农田3万亩,助力500余户农民增收。
这样的新面孔还有不少。朱冠宇,大学毕业后返乡随父亲从事农业,现任江苏大地禾米业集团总经理。在分工上,父亲负责种植和加工,他负责包装和销售。“要吸引更多消费者,就必须打造有特色的稻米品牌。”朱冠宇介绍,公司团队围绕“农夫百姓”品牌设计精致的小包装米,精准定位25岁至35岁的城市白领,线上线下销售全覆盖,“2024年,公司大米销售额超1.3亿元,新推出的小包装米一个月能卖8万袋左右。”
引进新型设备,革新市场理念,这样的干事创业故事在建湖接连出现,全县“新农人”队伍不断壮大。这些“新农人”从田里走来,又以更专业的知识技能和更壮大的队伍向田里走去,服务一线农业生产。
3月24日,在建湖颜单镇的田间地头,绿色麦苗生机勃勃,长势喜人。四四方方的无人机只需遥控器轻轻一点,就能跃上低空施肥打药,为打好春季麦田管理“第一仗”作出突出贡献。
江苏正清米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徐扬键告诉记者,由他推行的全程机械化作业直接服务农田3万亩,带动周边农业规模主体60户,辐射农田7万亩,有效解决了农户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后顾之忧,“去年,我们自营田块小麦平均亩产520公斤、水稻平均亩产760公斤。”
销售上,徐扬键还借鉴老供销社粮票方式,设立了“粮食银行”。他解释,如果农户要售粮,公司立马以每斤高于市场价3—5分钱的价格把钱打到农户账户上;暂不出售的,公司给农户开个“粮票”。
除了种植、销售自主创新,社会化服务也在不断迭代。“在城市,打车会找滴滴出行;在农村,种地打药就找蜻蜓农服。”江苏克胜集团总经理吴伟笑着说,除了正清米业,企业同时服务建湖乃至周边20多万亩田地,承担了建湖小麦减肥增效“三新”技术集成(无人机喷洒叶面)项目3万亩。
粮食要高产丰收,经济作物也要高质上市。踏进建湖县建阳葡萄种植大户刘以勇的葡萄园,眼前藤蔓上的枝条已冒出绿芽。“阳光玫瑰葡萄是我们的主打品种,主要销往上海、深圳、广州等地。”刘以勇介绍,“我们没有停留在求量阶段,而是追求高品质,这样在市场上才有竞争力。”如今,他的葡萄基地已经发展成集种植、销售、观光于一体的综合性农业园区,亩均产量高达3500斤左右,每亩实现产值4万至6万元,不仅能解决40人的就业问题,还带出了一群新型葡萄种植户。
“我们不仅要自我提升,更要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建湖县高作镇陈甲村党总支书记、天和生态农业合作社理事长鲁曼说。她成立的军曼职业培训学校通过举办培训班、开展讲座等形式,为青年人才免费进行创业指导及电商培训,带动周边2000多农户从事电商、种养、加工、手工艺品等工作,促进增收2000多万元。
如今,建湖县已培育154名“新农人”,他们领办创办企业、合作社,带动4000多农民家门口就业。
“未来既要通过发展壮大‘新农人’队伍,为落实农业现代化提供有力人才支撑,也要加快完善联农带农富农机制,让‘新农人’发展更好与共同富裕有机融合、同频共振。”省乡村振兴研究会副会长、省社会科学院财贸研究所所长张立冬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