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资讯网 中意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前沿资讯 »

修缮古戏楼 守护灯夹戏

转自:贵州日报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田洋

明媚春光里,记者在黔南州瓮安县平定营镇看到,修缮一新的古戏楼“中山阁”飞檐翘角,古韵悠然。这座承载着200余年戏曲记忆的文化地标,如今再次回响起灯夹戏的悠扬唱腔。作为贵州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濒临失传的灯夹戏在各方力量的共同守护下,正焕发出新的生机。

灯夹戏是当地的独特剧种,通过演绎尊老爱幼、崇善尚美的故事传承美德。随着时间推移,这项艺术瑰宝却因演出场所年久失修、传承经费不足、排练条件简陋等问题陷入传承危机,曾多年未公开演出。

2024年,在省检察院部署的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行动中,瓮安县检察院对该县非遗项目逐一进行了走访排查。发现灯夹戏的重要演出场所“中山阁”年久失修、损坏严重,存在较大安全隐患,且演出排练场地、服饰道具存放场所条件简陋,加之经费缺乏、传承人年事已高等问题,灯夹戏已多年未登台展演,濒临失传风险。

“以公益诉讼为抓手,督促行政机关全面履职,以法治之力助推非遗保护。”瓮安县检察院副检察长赵金领介绍,该院于2024年1月依法向该县文旅局、平定营镇政府发出切实履行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职责的检察建议。

收到检察建议之后,该县文旅局、平定营镇政府高度重视,立即展开整改:拨付40万元资金修缮中山阁,安装消防设施,消除安全隐患,并重新规划配置专门的排练、道具服饰放置场所;为灯夹戏传承人每年拨付4000元经费用于开展授徒活动,将灯夹戏融入县级文艺汇演,为其传承、展演提供平台,并帮助传承人刊印戏文剧本。

“修缮的不仅是戏台,更是文化传承的根基。”当地灯夹戏协会党支部书记张吉明感慨,随着演出条件改善和传播平台拓展,越来越多年轻人加入这项非遗的传承行列,团队已发展至46人。此外,还开展灯夹戏进校园活动12次。

今年春节期间,灯夹戏演出26场,吸引来大量游客打卡,有力推动了当地的文旅产业发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意资讯网 » 修缮古戏楼 守护灯夹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