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资讯网 中意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前沿资讯 »

江阴春日之约吹响“澄就未来”集结号

江阴东西发展轴、南北运河绿轴交会处,国乐岛历史悠久而生机勃勃。经历过古代江海贸易的繁荣时刻、见证过近代工商业的筚路蓝缕,如今这里也记录下各类人才纷至沓来的脚步——3月29日上午,“3·29”江阴人才日暨2025年江阴市第九届精英人才徒步活动在此启幕。“科创江阴”新征程上,招才引智工作再谱新篇。

以城市名义设立专属节日礼敬人才,江阴已连续4年发出“春日之约”,彰显求才若渴的满满诚意。由江阴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主办的第九届精英人才徒步活动,吸引了全市400余位优秀人才代表参加,在边行边看中欣赏城市风貌、感受爱才敬才的城市气质。

优化机制

多措并举引育“金凤凰”

阔步在如画风景中,迎面而来的不仅有和煦的春风,更有创新与发展的澎湃浪潮——过去的一年,暨阳儿女滚石上山、接续奋斗,在县域高质量发展的大潮中托举起了一座万众瞩目的“5000亿之城”,在江阴的发展史上树起一座值得铭刻的里程碑。

坚定再出发,科创赢未来。“科创”不仅是江阴蓬勃生长的动力源,还深刻重塑了这座城市的底蕴气质。就在今年初,以“新春第一会”形式召开主题动员大会,围绕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推动“科创江阴”建设再提速。《“科创江阴”建设新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印发,展现出江阴市委市政府“一张蓝图绘到底、矢志不移抓科创”的坚定决心。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作为总牵引。

特别是在创新型人才引育方面,《计划》提出加大力度开展“暨阳英才计划”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项目评审工作,探索对全市重大产业、科技招商项目单开赛道;优化人才评价方式,对入选上级人才工程及江阴市级创新创业大赛获奖的项目,免予评审直接给予支持;引育一批具有科技前沿引领力、国际话语影响力的领军人才团队;探索实施“高校给编制、企业给薪酬”的校企联合引才模式;每年新引进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项目超100个。

聚焦科技领军人才与青年人才这两类对江阴最为迫切、最为关键的人才资源,江阴拿出最大诚意与真金白银,统筹用好产业引才、柔性引才、市场引才、赛事引才等多种方式吸引“金凤凰”。

回应行业之盼,江阴围绕风险投资、科技金融、电子商务、大数据等领域,着力引进拥有较大行业影响力的高层次人才,为企业在资金筹集、战略计划、技术转移、并购上市等方面出谋划策,推动产业集聚式、爆发式增长。

紧扣发展所需,江阴着力完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构筑“塔尖更高、塔身更强、塔基更实”的人才金字塔;“暨阳英才计划”自2017年推出以来不断迭代优化,一系列“小而美”的产业人才政策实现“按需定制”;对顶尖人才顶级支持、领军人才集成支持、海外人才重点支持,使“黄金政策”持续发挥“黄金效应”。

人尽其才

政产学研共建“大舞台”

人才最重要的是实现其价值。江阴坚持以用为本,让各类优秀人才在科创江阴建设中挑大梁、扛重担。

在霞客湾科学城,江南大学江阴校区建成投用;在绮山湖科创谷,27万平方米科创载体全面开工;在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121未来产业园、星河科创园建成投用;在南理工创新港,临港科技工业园拔地而起,智算中心、中欧科创合作中心等成功落地……“一湾一谷一区一港”建设进展频传喜讯,犹如四根大梁撑起“科创江阴”的骨架,也为各类人才大展身手搭建起“科创T台”。

作为县级市,江阴坐拥江大、南理工2所211大学,高等教育资源颇丰。两所“家门口”的大学,不仅是教书育人之所在,更是基础研究的前哨站、科技创新的策源地、人才培养的蓄水池。

江阴全力支持两所大学聚焦产业前沿、调优学科专业,建设一批面向产业的重大科技平台、重点实验室;依托“八个一”共建协调推进机制,架构校企“供需桥”,推动科研专家到企技术问诊、科研项目留企转化、学生进企实习就业。得益于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的高度匹配,校地之间、校企之间互相加持、彼此赋能已经成为常态。伴随着两所高校越来越多的科创项目落地江阴、更多的教授成为企业家、更多的年轻人奔向新质生产力主战场,江阴正持续蹚出校地合作与创新成果产业化的新路径。

企业是经济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也是各类人才发挥才智的“主平台”。江阴有中国各类500强企业42家,其中不乏长电科技、兴澄特钢、法尔胜等科技创新“尖子生”。江阴产业门类全、产业链条长的优势则为上下游合作带来更为广阔的空间。

通过龙头企业强势引领、高端人才赋能联合创新,越来越多的江阴企业持续在科技创新领域挑战极限、在产业发展上开疆拓土。江阴引导重点企业建设新型研发机构,支持骨干企业建设高端创新平台,并加快向省级、国家级攀升。依托专业机构绘制产业人才地图,编制紧缺人才目录,精准研判产业人才发展趋势,引导企业“按图索骥”引进优秀人才。组建并积极发挥江阴市博士博士后联合会功能,高标准实施服务博士、博士后成长措施,让更多博士在产业链、产业园、重点企业关键环节发挥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江阴还积极拓展跨区域创新合作,推动在长三角、粤港澳、京津冀、西三角“双招双引”工作站,全力拼抢优质人才科创项目在江阴“落地开花”。江阴高新区以功能区改革为契机,深化“全员起立、竞聘上岗、以绩定酬”的招商、招才制度改革,着力打造一支能谈项目、懂产业知识、懂科技金融、懂项目服务的现代化招商引智队伍。

此外,江阴建立以“科技人才项目落地、产学研对接合作”为双导向的“科创飞地”绩效考核体系,利用大城市现有知名科创载体资源,建立“柔性飞地”,拓展创新创业发展空间。依托官方信息、国际猎头、高端智库和专业机构,江阴建立全球人才寻访系统,实现精准引才、全球用才,让“人才热”真正转化为“创新潮”“发展势”。

乐业宜居

最暖关爱赋能“澄就感”

自然生态好则万物生,人才生态好则群贤至。2024年,江阴引进大学生1.6万余人,新增高层次人才1300余人,新增高技能人才6000余人。立足就业促人才招引,立足产业求人才支撑,江阴已成为人才汇聚之地、价值实现之地,“澄就未来”人才工作品牌愈发闪亮。

江阴何以成为人才近悦远来的“首选地”?

厚实肥沃的产业土壤、精准浇灌的创新雨露,让渴望施展抱负的各类人才有了拥抱江阴、扎根成长的坚定理由。江阴常态化开展企业用工、人才需求等供需匹配,2024年全市精心设计33条招聘路线,组织1820余家次企业走进178所高校开展校招,举办6场高校江阴日专场推介活动,提供就业岗位万余个。组团赴粤港澳大湾区深度链接科创资源,启动夏季青年人才服务季,举办香港青年科学家沙龙,开展高校青年人才江阴行、大学生访企探岗游学等活动……全年不断刷新的各类招引活动,让江阴在青年人才中的“知名度”“首位度”持续增长,为产业勇立潮头送来人才活水。

以真招实举纾解人才生活安居之“近忧”,江阴想在前、有温度的保障服务,让青年才俊畅想生活美好“远景”。江阴挂牌全市13家酒店、民宿及3家人才公寓打造“江阴市青年驿站”,提供“90天内免费住宿+政策咨询+就业推荐+城市融入”的一站式就业服务。2024年以来共有1001名外地来澄求职青年人才入住,累计住宿天数达2350天。统筹考虑不同人才群体需求,打造包含青年驿站、人才公寓、国际人才社区等分层次、多元化的安居产品体系,2024年新投运人才公寓918套,在手人才公寓超3500套,整体出租率近70%。针对青年人更加多元的生活需求,江阴也不遗余力丰富文化供给、商务消费、娱乐休闲等公共服务,营造高品质的宜居环境。

青年人才与城市同频共振、互相成就,着眼点是工作与科研,丈量处是生活与未来。江阴深化推进人才领域“一件事”集成服务改革,打响“澄心办、办澄事”服务品牌,实行档案信息登记、人才落户、居住证办理等事项“一件事”线上联办,让数据线上多“跑路”,方便人才少“跑腿”。依托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中心,深入实施人才分类认定,升级“线上+线下”一站式服务平台,提供“一条龙”创业服务,优化出入境、子女教育、住房安居等服务保障。带着满满诚意的礼遇举措,构建起江阴人才引育生态的重要一环。

迭代升级“暨阳英才计划”,确保各类政策应享尽享、金融支持便捷高效、知识产权保护安全到位,让爱才惜才敬才用才温暖全城……让广大人才引得来、用得好、留得住,江阴敞开怀抱、诚意满满。

未来,江阴将充分利用好产业基础雄厚、通勤出行便利、生活舒适宜居等优势,进一步对城市建设、人才政策、服务配套等工作进行优化。同时提档商业商务、文旅消费等功能业态,做优教育、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打造“舒适便利的幸福感、才尽其用的成就感、备受礼遇的荣誉感、此心安处的归属感”。可以预见,以好山好水好风光、宜居宜业宜生活的优越生态汇聚八方英才的江阴,定能让更多人才到这里响亮地喊出:“江阴,教我怎能不爱她!”

张苏宁 冯海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意资讯网 » 江阴春日之约吹响“澄就未来”集结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