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势而上 “接”力创优
长沙做优产业基础、创新资源、营商环境,争当承接产业转移先锋,激活区域发展引擎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朱泽寰
3月29日,2025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湖南)在长沙开幕,这不仅是今年全国首场产业转移发展大型对接活动,更是湖南首次举办的国家级产业转移对接活动。
记者从活动现场获悉,仅在本次活动中,湖南将承接省外转移的337个项目,意向投资额达3086亿元。作为省会,长沙在全省工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也势必担起承接产业转移的主力军。
历史机遇当前,长沙缘何能“接”,又依靠什么来“接”?为此,记者走访了多个部门和园区。
靠基础
筑牢产业承接“硬底盘”
早在2017年,长沙便率先全省确定以新兴及优势产业链为抓手,通过不断延链、补链、强链,使其成为长沙工业经济的“钢筋铁骨”,并在全国首创产业链链长制,推动“四长联动”,挺直长沙工业经济的“钢铁脊梁”。
“十四五”开局之年,长沙推动产业链“升维”发展,着力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深入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供应链“五链”深度融合,多项工作机制、工作经验获国务院大督查通报表扬,产业链建设的“长沙经验”深入人心。
站在“十四五”收官之年的历史关键期,长沙交出了3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2个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含培育对象)10个、省级中小特色产业集群(含培育对象)4个的答卷。
此外,长沙工程机械、浏阳烟花爆竹产业集群,分别荣获中国工程机械产业地标、中国烟花爆竹产业高地“国字号”名片,全国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试点城市、全国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城市、全国北斗规模应用试点城市等“国字号”试点相继落地,长沙跃居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第5位。
以工程机械为例,作为全市首个千亿级产业,其产业规模连续十余年位居全国之首,该集群不仅是首批进入工信部培育池的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更被国家列入世界级产业集群培育三个样本之一。
2024年,长沙出台实施全国首部工程机械领域产业立法——《长沙市促进工程机械产业发展条例》,对工程机械产业创新、转型升级、配套产业发展、国际化发展、产业协同等方面明确了支持与鼓励措施。
截至目前,长沙工程机械产业链共有上下游企业516家,拥有20大类、100多个小类、近10000个型号规格的整机产品,涵盖全国工程机械产品品种的85%,2024年工程机械产业链签约零部件配套项目34个,预计达产后提高本地配套率6至7个百分点。
靠资源
激活产业承接“新动能”
扎根本土,辐射全球,长沙工程机械顺利“出圈”的背后,是长沙培育和发展产业链、产业集群的经验缩影。从省级到国家级再到世界级的跃升,依靠的不仅是企业经营能力,更是一座城市各种资源禀赋通力协作的结晶。
身处内陆,不沿边、不靠海的长沙凭借创新资源和溯源地资源,硬生生挤出了一条通江达海的“先进计算”之路。
由“银河”脱胎,自“天河”出发,长沙计算系统在全国率先起步,至今已有近50年发展历程,长沙新一代自主安全计算系统集群更是成为全国80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中唯一的“计算”系统集群。
这里聚集了中电长城、湘江鲲鹏、银河麒麟、飞腾、景嘉微、国科微等骨干企业1400余家,其中百亿级企业4家、十亿级企业22家、上市企业17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4家,形成了“央企+龙头+中小企业”的梯队布局。
企业的聚集,加之国防科技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等高校源源不断输送的智力支持,“先进计算”类创新平台在长沙蓬勃发展。据统计,该集群拥有湖南先进技术研究院等国家级创新平台32个,汇聚先进计算领域“两院”院士22名,并成功攻克了一批“卡脖子”技术。景嘉微GPU、国科微CPU、长城银河DSP等芯片则分别填补了国内显示、存储、工控领域技术空白。
创新资源加持下,长沙成为国内唯一能实现核心芯片全类型国产自主设计的城市,“六机七芯”产品市场占有率稳居全国之首。
除创新资源外,长沙还积极引导金融资源精准灌溉产业,当下,长沙银行正启动千企万户大走访行动,聚焦“进园区、访协会、走企业、拓商圈、联社区、入乡村”六个阵地。“我们希望与广大中小微企业相伴成长、互为底气!”长沙银行党委副书记、行长张曼说。
靠营商
厚植产业承接“软环境”
培育壮大产业集群,不能仅靠企业单打独斗,更需要“有形之手”引导资源支持,促成产学研、上下游紧密合作,而这背后便是营商环境的助力。近年来,长沙各产业园区通过改革,改好了营商环境,改出了发展空间,也改足了发展信心。
近年来,长沙经开区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启动市场化建设运营改革试点,全面激扬“二次创业”精气神,营商环境持续提升。
“我们坚持精准服务机制常态化,打造了‘早餐会’、企业家接待日、星沙产业沙龙、产业链供需集市等品牌活动。”长沙经开区有关负责人介绍,通过一系列活动帮助企业解决融资近19亿元,开展科创路演、行业展览会、产品发布会、技术交流会等活动40余场,惠及企业1000余家,促成交易额30多亿元。
年初召开重点企业家座谈会,将“新春第一访”的目的地设在企业,打造各种利于企业成长、交流的平台,雨花经开区则真正做到了让企业家站前排、坐C位。
“从签约到揭牌仅耗时51天。”对于雨花经开区的高效服务,年初落户的鸿鹏航空负责人竖起了大拇指,“从项目选址到厂房交付整个流程,园区不仅全面深入了解我们的各种难点,还能快速沟通,及时响应并积极解决。”
针对项目建设过程中的难点,园区指派专人跟进,并建立周联席调度会议制度推进项目建设进度;针对企业人才的生活难题,园区安排了人才公寓;针对企业落地过程中的各项审批流程,园区根据企业诉求统筹调度,依法依规“特事特办”。
“强化产业培育,优化企业服务,完善工作机制。”市制造业发展促进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充分发挥“市总链办”统筹协调服务功能,服务链长高位指导,支持重要资源招引、重大项目建设、重点供需对接等工作,不断做优产业链、产业集群培育的营商环境。
依托坚实的产业基础、丰富的科创资源、优渥的营商环境,在本届产业转移活动中,长沙必将勇挑重担,引领产业发展新方向,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磅礴力量,既为一域增光,更为全局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