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资讯网 中意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前沿资讯 »

RCEP实施三周年:石化贸易红利释放与挑战并存

“十四五”规划实施以来,中国石化产业迎来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窗口期。作为工业领域第一大贸易品类,石化贸易占外贸总额比重从2020年的13.6%逐年攀升至2023年的16%,尽管2024年小幅回落至15.4%,仍显著高于2021年水平,展现出强劲的增长韧性。在这一背景下,2022年1月1日生效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为中国石化产业注入了新的动能。关税减让推动成品油、农药等优势品类出口快速增长,原产地累积规则助力合成纤维等产业链区域协同,区域一体化进程加速推进。然而,红利背后,挑战亦不容忽视——能源进口依赖加深、高端材料技术瓶颈凸显、区域价值链议价权失衡等问题开始显现。

为石化产业带来新动能

考察2022至2024年中国与RCEP成员国石化贸易概况,可以发现,RCEP在初期激活了区域贸易。而随着全球经济受拖累,RCEP也开始显示“防波堤”作用。

2022年,中国对RCEP成员国的石化进口额为1687亿美元,同比增长5.7%;出口额为1241亿美元,大幅增长30.7%,推动贸易总额达到2928亿美元,增速15.0%。2022年,政策红利全面激活区域贸易,企业跨境布局热情高涨,东盟市场进出口额同比跃升30%,中国与东盟、日韩等重点市场合作呈现火热新局面。

2023年,受全球市场需求疲软及能源价格下跌影响,进口额下降至1601亿美元,出口额亦缩减至1137亿美元,贸易总额下滑至2738亿美元。而到2024年,出口额继续下降至1064亿美元,但进口额有所回升,贸易总额降至2687亿美元。但是,这两年中RCEP区域结构性优势未减,东盟与中国石化贸易“压舱石”作用逐步体现。2024年,相较于中东进口额下滑7.2%,对欧出口额收缩4.7%,东盟以0.4%的出口增速托底外贸基本盘,中流砥柱角色不言而喻。RCEP区域贸易收缩势头趋缓,新能源材料、高端化学品等新增长点正在蓄势,开始释放长周期增长韧性。另外,相较欧美、中东市场5%以上跌幅,RCEP贸易降幅收窄至1.9%,区域一体化“防波堤”效应开始显现。

此外,RCEP生效三年来,其重塑区域经贸格局的效能在中国石化贸易版图中持续显现。根据中国海关总署HS编码类目统计,2022年区域内石化贸易额达2928亿美元,占中国石化外贸总额的27.8%,而在2024年逆势攀升至28.3%。值得关注的是,在全球石化贸易总额萎缩2.4%的背景下,RCEP区域的贸易收缩幅度的1.9%显著低于中东的6.1%和欧盟的4.3%,RCEP协定对区域协同的牵引作用逐步显现。

从区域经贸格局重构的视角观察,2024年中国石化贸易版图呈现“一超多强”的特征。中国海关总署数据显示,RCEP区域以28.3%的占比稳居首位;中东地区虽受能源价格波动拖累仍保持22%份额;俄罗斯比重增加,由10%升至11%;拉美、欧盟及美国等传统市场占比持续收缩。这一结构性变迁背后,RCEP协定的制度效能成为关键变量。

风险交织与机遇重塑

不过,RCEP在惠及中国石化产业的同时,也使得中国石化产业的一些痼疾凸显出来。

首先是石化贸易逆差持续扩大。RCEP区域石化贸易长期呈现进口主导特征,中国区域内2024年逆差达559亿美元,同比扩大20.5%,逆差规模较2022年协定生效时增长25.2%。原因在于,中国对RCEP国家的进口以能源资源和高端化学品为主,两者占比超过进口总额的80%,而出口则以中低端化工品为主,价格与附加值差异直接导致逆差。

能源方面,RCEP区域内,澳大利亚、东盟国家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成为中国重要的能源供应方。2024年,中国从RCEP国家进口原油和天然气金额达616.5亿美元,同比增长14.6%。其中,澳大利亚液化天然气(LNG)进口额占比突破28%,因RCEP关税减让刺激进口量增长11.2%,推高逆差至6289亿美元,同比增长2.3%。

在高端化学品领域,中国对RCEP国家的依赖同样显著。日本、韩国在高端石化产品领域技术领先,而中国在这些领域的技术积累和产能布局仍显不足。2024年,中国从RCEP国家进口高端化学品金额达239.5亿美元,同比增长6.19%,而出口仅113.9亿美元,逆差高达125.6亿美元。

其次是出口优势品类的“区域红利”与竞争压力,制约了中国出口产品的出口额。比如,中国优势出口产品汽油出口因印尼、马来西亚的能源转型政策遭遇滑铁卢。印尼自2023年起全面实施B35生物柴油政策,马来西亚同步推进B20计划,导致两国汽油进口需求同比下降23.5%。中国汽油出口商面临双重挤压:一方面,生物燃料替代效应使传统市场萎缩;另一方面,欧洲的碳边境管控措施(CBAM)间接推高汽油生产成本,削弱价格竞争力。RCEP区域内能源政策差异对中国出口成品油形成制约。类似因政策差异、隐形壁垒造成的出口额损失,在农药、合成纤维等行业也有体现。

从规模扩张向质量跃升

RCEP实施三年来,中国石化产业在区域贸易中展现了显著的规模优势与增长韧性,但也暴露了能源依赖、技术短板、价值链地位失衡等深层次问题。面向未来,中国需以RCEP为战略支点,推动石化产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跃升”转型,构建更具韧性和竞争力的区域产业链体系。

短期来看,中国企业应优化能源布局与出口结构。通过区域能源合作项目分散能源风险,增加从俄罗斯、中亚的能源进口,减少对中东和澳大利亚的依赖。扩大特种化学品出口,提升高附加值产品占比,对冲低端产能过剩的压力。

中期来看,中国可深化区域技术合作与产业链协同。推动高端技术合作,可利用RCEP规则,与日韩共建高端材料研发中心,重点攻关电子化学品、高性能树脂等“卡脖子”领域。强化产业链协同,可利用RCEP原产地累积规则,在东盟国家布局石化中间体生产基地,形成“中国技术+东盟制造”的区域分工模式。

长期来看,中国可加速推进国产替代与绿色转型。通过突破高端材料技术瓶颈,设立专项研发基金,推动如碳纤维、光刻胶等关键材料的国产化替代。通过推动绿色低碳转型,依托RCEP环境条款,推动石化产业与新能源、氢能等领域的深度融合。

在标准话语权方面,中国应主导制定区域标准,联合RCEP成员国,推动建立RCEP石化产品碳足迹核算体系,尤其应将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与区域碳市场对接。推动认证体系国际化,加强与TUV、UL等国际认证机构的合作,推动国内认证标准与国际接轨,助力国产高端材料进入全球供应链。中国还应推动RCEP升级谈判,在现有框架基础上,增加能源安全、技术转移等议题,提升中国在区域规则制定中的主导权。同时,建立区域争端解决机制,针对知识产权、技术壁垒等贸易摩擦,推动建立高效、透明的争端解决机制,维护中国企业合法权益。

RCEP实施三年来,中国石化产业在区域贸易中既收获了关税减让、产业链协同的红利,也面临着能源依赖、技术短板和区域价值链失衡的挑战。未来,中国需通过深化技术合作、优化能源布局、推动绿色转型和提升标准话语权,将RCEP从“被动承压”转向“主动破局”,构建更具韧性和竞争力的区域产业链体系,为全球石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国际合作部 汪爽

(转自:中化新网)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意资讯网 » RCEP实施三周年:石化贸易红利释放与挑战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