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甘肃新闻3月31日电 (黄园)在甘肃陇南的群山之间,礼县如同一颗镶嵌在历史长河中的明珠,承载着早期秦人“西垂”立国的厚重记忆,也跃动着新时代乡村振兴的蓬勃脉搏。这片深藏于西秦岭腹地的土地,既是《诗经·秦风》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浪漫故土,也是《史记》所载“秦人东迁”的历史起点。
三千年前,秦人从这里崛起,缔造了中华文明的恢宏篇章;三千年后,这座西北小城正以文旅融合为笔,以乡村振兴为墨,书写着新时代的发展答卷。从大堡子山遗址的青铜重器到智慧果园里的科技之光,从盐官古镇的骡马集市到民生工程的暖心图景,礼县以文化为魂、以产业为基、以民生为本,兰仓大地正谱写着一曲古今交融的华彩乐章。
文旅破题 唤醒沉睡的秦源密码
“秦皇祖邑·三国胜地”,大堡子山秦西垂陵园、祁山武侯祠等文化古迹星罗棋布,诉说着往昔的辉煌。近年来,礼县紧紧抓住文旅融合发展的机遇,大力实施“旅游活县”战略,全力打造文旅康养胜地。
在空间布局上,礼县明确了重点打造“一区、三园、三线、五产业”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累计谋划储备重大文旅项目30余项。大堡子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祁山三国文化产业园、秦皇湖农文旅融合产业园等重大项目建设加速推进。其中,祁山三国文化产业园以“三国”文化为背景,围绕诸葛亮“六出祁山”的史实打造,总投资13.86亿元,占地1600亩。一期投资2.96亿元,占地96亩,已于去年9月28日建成开园。自开园以来,这里热度飙升,游客如织,旅游综合收入创新高,已然成为礼县全域旅游的新地标、乡村振兴的新引擎以及对外宣传的新名片。
为了让文化资源“活”起来,礼县积极探索“文旅+康养+农业”融合发展新模式,打造了红河镇小高村等5个文旅康养示范村,发展农家乐(农家客栈)15家、文旅商品开发企业6家。2024年,全县累计接待游客966.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5.5亿元,较2023年分别净增572.3万人次、33.77亿元,沉睡的历史正转化为发展的动能。
农业筑基 古韵新风里的产业革新
在永兴镇文家村的千亩智慧果园,土壤墒情监测站、水肥一体化系统构建起现代农业图景。作为“礼县苹果”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核心产区,这里通过“合作社+农户+电商”模式,让红富士苹果坐上冷链专列直供粤港澳大湾区。2024年全县苹果产量达58万吨,产值达56.72亿元,苹果产区户均果品收入41454元,人均果品收入9230元,曾经的“山货”已成“金果”。
这种蜕变不止于苹果产业。在洮坪镇的高山中药材基地,物联网系统实时监测当归、黄芪生长数据,与北京同仁堂共建的GAP种植标准,使药材价格不断提升;石桥镇引进的现代设施农业产业园项目,为带动周边农户长期稳定增收提供新的致富之路。更富创意的是“农旅融合”探索——春赏苹果花海、夏采生态果蔬、秋办丰收市集、冬品传统暖锅的四季体验,让农田变景区、农房变民宿,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民生为本 千年文脉滋养幸福底色
傍晚的西汉水畔,74岁的王大爷在西汉水风情线的公园里打着太极,一旁有在秦篆书法文化墙前教孩子识字的家长和二十四孝故事碑前驻足观看的小朋友,身后是跳广场舞的年轻人,不远处智慧健身步道的电子屏实时显示运动数据。西汉水风情线将先秦文化和传统文化融入景观设计,用景观设计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居民心中的“城市客厅”。这样的改变随处可见:乡村戏台既唱秦腔老调,也放数字电影;新建的礼县中医医院,住院楼采用仿古屋檐设计。盐官镇屋面的小青瓦、屋面的檐口,墙面的灰砖配白水勾缝线条,及鸭蛋青墙面,都体现出浓厚的秦汉风格。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2024年,大型历史秦腔剧《铸鼎西垂》成功首演,这部剧以礼县的秦文化为背景,通过精彩的剧情、精湛的表演,生动地展现了秦人的创业历程与精神风貌,让观众在欣赏艺术的同时,也深刻感受到了礼县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广场舞大赛、民歌大赛、书画展览等活动轮番上演,满足了不同群众的文化需求,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跑花杆》《铨水大黄炮制工艺》《盐官水泛丸制作技艺》成功申报省级非遗项目,秦文化博物馆创建为“国家二级博物馆”,这些都进一步提升了礼县文化的影响力与知名度,让更多的人了解礼县、热爱礼县。
从大堡子山的青铜重器到西汉水畔的智慧农田,从盐官古镇的骡马记忆到电商园区的键盘声响,礼县正完成一场跨越三千年的时空对话。这里没有简单复刻历史遗迹的“仿古热潮”,而是让秦文化中“赳赳老秦,共赴国难”的开拓精神,与“包容万象,革故鼎新”的智慧,在乡村振兴中焕发新生。当文旅流量转化为经济增量,当文化自信升华为民生幸福,礼县这座秦源古城的故事,才刚刚翻开精彩的新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