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资讯网 中意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前沿资讯 »

测古量今汉骨尺

转自:内蒙古日报

□本报记者  高玉璞  通讯员  高奇峰

  尺是中国古代的长度单位,也是现代长度单位“米”的古老对应物。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尺的具体长度有所不同。古代常用“七尺男儿”形容男子顶天立地,如果按照现在“十寸为一尺,三尺为一米”计算,“七尺男儿”的身高是2.3米。《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

  古人真的有那么高吗?内蒙古河套文化博物院收藏的汉代彩绘车马龙纹骨尺告诉了我们答案:西汉时期的一尺相当于现在的23.1厘米,东汉时期的一尺相当于现在的23.4厘米。若以23.1厘米为一尺计算,汉代的“七尺男儿”身高相当于现在的161.7厘米。

  河套文化博物院文物保管研究部的高奇峰向记者介绍了汉代彩绘车马龙纹骨尺的出土过程。

  1992年至1993年,考古工作者对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包尔陶勒盖、纳林套海、沙金套海和补隆淖4处墓葬群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清理各类汉代墓葬132座。在其中的3个墓葬中先后出土了3把骨尺及大量的青铜器、陶器、漆器等陪葬品。3把骨尺色彩、质地、形制大致相同,只是纹饰略有区别。

  汉代彩绘车马龙纹骨尺出土于沙金套海13号墓,年代为新莽时期。骨尺整体呈现乳白色,绘有黑红色、绿色龙纹及车马纹样,推测为骨质削刻并彩绘而成。骨尺的正面和背面都标有刻度,做工精细考究。尺子中间有绿色的沁色,这是骨尺在地下长期与青铜器接触沾染的颜色,渗透到了骨尺里面。

  这些骨尺的出土不仅为研究汉代度量衡提供了实物依据,也生动体现了汉代时期河套地区的文化发展与形成。

  河套文化博物院文物保管研究部的其其格说:“这4处墓群附近分布着陶升井、保尔浩特、河拐子3座古城遗址。经考证,这4座汉墓群均集中于汉武帝以后,特别是昭帝、宣帝和元帝时期,这与移民垦殖的文献记录吻合,说明当时有大量人口定居于河套地区。”

  这些墓葬的形制与中原汉墓相似,随葬器物也表现出浓厚的汉式风格,承袭中原的丧葬礼俗,大量使用陶制明器,包括井、仓、灶、樽、鼎、博山炉等。

  包尔陶勒盖墓群紧邻纳林套海墓群,墓群西侧为陶升井古城,故址大部分已被流沙覆盖。从古城现存城墙看,其规模较大,是三座古城中面积最大的,符合西汉时期郡治一级城址的等级。结合《水经注》《元和郡县志》等文献记载,以及附近考古调查等情况,考古专家判定包尔陶勒盖与纳林套海墓群应属汉朔方郡的郡治——三封县故城。

  沙金套海墓群紧邻的是保尔浩特古城,该城西南是陶升井古城,东南为补隆淖古城,三城呈“品”字形分布,各自相距约30公里。据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标注,保尔浩特古城应为汉朔方郡窳(yǔ) 浑县故城。此处汉墓延续的年代最长,从西汉武帝到东汉明帝时期。

  高奇峰说:“通过墓葬发掘看出,这一时期的墓葬数量多,用材讲究,整齐划一,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安定和人民生活的稳定。同时,成套的随葬品和大量装有谷、黍的仓储器明器,如圆仓、方仓、樽、鸭壶等,特别是有持戟卫士把守仓门的长方形粮仓明器,充分表现出当时农业生产的发达程度。同时,还有许多带有汉匈两族融合特征的器物。随着汉匈关系的和平友好,阴山一线的河套地区呈现出‘往来长城下,边塞无烽火’的景象,迁徙至此的汉人与匈奴人和平相处交往,生活方式也逐渐互受影响,民族交融延伸到政治、文化、生活等各个领域。”

  其其格介绍,骨尺的发现往往伴随着新的考古技术和方法的应用,如使用现代影像技术来分析和解释这些古老的物品,这些技术的发展也促进了考古学科本身的进步。另外,骨尺的研究不仅仅局限于历史学和考古学,还可能涉及到人类学、材料学等多个学科领域,这种跨学科的研究方式有助于我们从不同角度全面了解古代文明。

  虽然骨尺本身不能直接提供文字信息,但它的存在和使用情况可以间接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经济状况和文化特征,为历史学家提供了更多的线索和假设基础。

  (本版图片由内蒙古河套文化博物院提供)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意资讯网 » 测古量今汉骨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