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资讯网 中意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前沿资讯 »

梨花落后清明

张胜荣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北方的春天要晚于江南,清明总是伴着桃杏将残、梨花初绽时节如约而来,此时正是仲春与暮春交替之际,也是北方春色最盛时节:到处新柳染绿,春草初萌,春花绚烂,天地明净,一副生机勃勃、明艳可爱的样子。《岁时百问》里对清明的解释为“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也是春季里倒数第二个节气,等过了谷雨,就进入了夏季。中国人的浪漫总是含蓄内敛又不乏诗意的,二十四节气的名字,个个典雅清丽,惊蛰、春分、清明、谷雨……读来清新灿然,余味悠长。

与二十四节气息息相关的是七十二物候,五天为一物候,每个节气对应三个物候,《逸周书》言:“清明之日,桐始华,又五日,田鼠化为鴽,又五日,虹始见。”桐始华、田鼠化为鴽、虹始见,为清明三候。此时段桐花盛开,喜阴的田鼠钻入地下,气温日渐升高,雷雨增多,彩虹开始挂在天边。

“清明前后,栽瓜点豆。”此时节蜂蝶蹁跹戏花间,田间耕牛遍地走……处处一派繁忙而生机盎然的景象。

清明不仅是一个节气,也是一个节日。它和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清明节以祭祖为主,故称祭祖节,因与寒食节、三月三上巳节相连,逐渐融合了寒食节禁火、冷食习俗和上巳节“祓除畔浴”的风俗,形成了清明扫墓祭祖和郊游踏青的习俗。

如今的清明习俗里,有寒食节和上巳节的影子。据说寒食节是为了祭拜春秋时期的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的。也有说寒食节起源于上古的改火习俗,《周礼》所记:“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灭了火种,人人只能吃冷食,待寒食一过便钻木取新火,谓之“改火”。苏轼有词为证:“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上巳节时,古人会结伴去水边沐浴祛病驱邪,称为“祓禊”。戏水高兴了,歌兮舞兮,幸甚至哉!随后,又增加了祭祀宴饮、曲水流觞、郊外游春等内容。王羲之的《兰亭序》有“修禊事也”“曲水流觞”的记载。

清明节除了祭祖,更多的是寄托哀思。清明这天,人们会带上祭祀物品去扫墓,缅怀逝者。这份缅怀,是一次溯源的寻根。在庄浪,扫墓祭祖也叫上坟。上坟是从春分开始,一直延续到清明。

清明节的吃食南北方各不同,南方人清明多吃青团,我没有吃过,去年一个朋友从网上学着做了一笼屉青团,用艾蒿、糯米粉和各种馅料做的,绿莹莹的看着特别馋人。而清明前后的时令野菜北方人没少吃,苜蓿、香椿、细蒿、苦苦菜……或凉拌,或做成菜饼,成了春季里独有的美味。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意资讯网 » 梨花落后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