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妇女报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周玉林
□ 赵嫒
在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市明光镇自治村,一场洋溢着民族风情的傈僳族婚礼正悄然见证着时代的变迁——没有连摆三天的流水席,没有攀比成风的“天价彩礼”,村民们围坐在绿意盎然的农家小院中,自取菜品、举杯祝福。
新郎桑新华和新娘胡金巧身着传统盛装,在亲友的见证下完成了一场简约而庄重的仪式。“礼金不超200元,婚宴自助不浪费,这样的婚礼既有面子又暖心!”村民余华明的话,道出了保山市婚俗改革的深层意义。
这场婚礼的背后,是保山市妇联立足“党政所需、群众所盼”,主动融入、积极作为,与多部门协同推进移风易俗的生动实践。
制度筑基绘“文明标尺”
面对高额彩礼、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保山市妇联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培育健康婚育观深度融入基层治理。在党委、政府的统筹部署下,保山市妇联将健康婚育观纳入“家家幸福安康工程”实施细则。同时,出台《关于加强全市妇女组织及妇女之家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在“巾帼暖人心”活动中培育健康婚育观的核心地位。
各级妇联主动联合民政、文明办等部门,推动《婚俗改革试点工作方案》等政策落地,将“婚事新办”“婚丧从俭”等纳入“文明家庭”评价体系,并将“抵制高额彩礼”“婚事简办”写入村规民约。通过群众自治组织,妇联发动妇女骨干带头践行新风,让政策从纸面走进心间。
施甸县万兴乡中山村的转变便是缩影。村妇联干部带领巾帼志愿者与村干部历时3个月走访192户村民,参与制定《红白事操办标准》,将婚宴规模压缩至20桌以内、每桌费用不超400元;昌宁县鸡飞镇妇联联合党员干部签订婚丧事宜承诺书1200余份,对违规操办者通报批评。
“过去彩礼动辄十几万元,现在村规民约写清楚了,大家心里都有杆秤。”腾冲市腾越街道洞山村村民杨大妈感慨道。该村妇联创新推行“道德超市”积分制,鼓励村民以“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等文明行为兑换生活用品。2024年,已有25户家庭因践行新风获奖励,婚宴费用直降20%。妇女们正用点滴行动重塑乡村文明标尺。
婚恋新风从“相遇”开始
如何让文明婚育观在青年群体中扎根?保山市妇联联合总工会、共青团,打造“爱在七彩云南·情定温润保山”青年交友品牌,将婚育文明、性别平等理念融入活动全程。
2024年七夕,保山市青华海畔上演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集体婚礼——20对本地新人与24对传媒业界新人共赴中式浪漫之约。在青年联谊活动中,保山市妇联邀请“最美家庭”成员分享家风故事。云南省“最美家庭”余德伦与蔺聪美夫妇讲道:“相互尊重、信任、孝敬老人、共同成长,这就是我们的幸福密码。”
隆阳区妇联推动设立首个“公园式”婚姻登记点——青华海婚姻登记点,于“5.20”“七夕”组织集中颁证仪式,以山水为媒、文明为证,强化婚育新风宣传。
保山市妇联党组书记、主席朱光亮介绍:“2025年至2027年,我们将持续开展‘爱在七彩云南·情定温润保山’系列活动,涵盖咖啡沙龙、读书会、婚育新风讲座等11类项目,在丰富青年生活的同时传递健康婚恋观。”
巾帼巧手编织“文明纽带”
移风易俗的深层力量,源自文化的浸润与传承。保山市妇联充分发挥基层妇女组织作用,组建300余支“巾帼志愿服务队”,深入村寨开展宣传调解、家风倡导。隆阳区金鸡乡的巾帼志愿者精心编排文艺节目,将移风易俗与当地文化相结合,创作出舞蹈《喜事新风》、小品《彩礼风波》等作品,让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在龙陵县勐糯镇婚姻家庭辅导中心,妇联组织专业调解员为新人提供婚前教育、矛盾调解等“一站式”服务,成功化解纠纷10余起。
腾冲市界头镇贡山村的“自助餐式婚宴”更是令人耳目一新。村民龙德海为儿子操办喜宴时,亲友自取菜品、分餐就食,既杜绝浪费又别具新意。“比过去节省太多啦!”龙德海笑道。这场由妇女主导的婚宴创新,成为村寨竞相效仿的模板。
2024年,保山市各级妇联干部参与调解婚姻家庭纠纷1043件,提供婚姻辅导服务近万人次,推动“零彩礼”“低碳婚礼”成为新风尚。
妇女撑起基层治理“半边天”
保山市将移风易俗纳入乡村振兴与边疆治理总体规划,而妇女正是这场“静悄悄的革命”的主力军。在腾冲市玛御谷小镇,30对新人于七夕集体婚礼中签署《婚育新风承诺书》;北海镇富裕社区白寺自然村妇女带头建设公共厨房、餐厅,成立红白理事会,规定婚宴每桌费用不超过300元。从制定标准到监督执行,妇女以“她力量”筑牢制度防线。
“改革不是否定传统,而是让文化在传承中焕发新生。”朱光亮表示。2024年,保山市依托“妇女之家”“家长学校”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290场次,家风家教宣讲483场次,发放宣传册2万余份。借助新媒体平台,妇联推出《彩嬢絮叨家事》等短视频,累计吸引近30万人次观看,部分作品播放量超20万次,形成线上线下联动的文明新风潮。
从傈僳村寨的简约婚礼到跨国新人的“云端誓言”,从青年交友的文明倡导到千家万户的和谐新风,保山市妇联以“巾帼不让须眉”的担当,在移风易俗中书写了边疆治理的生动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