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辽宁日报
大连市沙河口区东北路小学的操场上,总有足球娃们快乐奔跑的身影,学校为全国甲级以上足球俱乐部输送人才400余人。 本报见习记者 曲琦 摄
本报记者 许蔚冰 崔振波 本报见习记者 姜雪 曲琦
引子
当世界杯足球预选赛烽烟再一次点燃了职业足坛的巅峰对决,辽沈大地校园里也同时上演着与足球相关的成长印迹,在这里,绿茵场上跃动的不是聚光灯下的球星,而是青少年被足球点亮的激情。
在辽宁各地,校园足球已从体育课的附属品,转变为学校课程的组成部分。这项改变,不仅丰富了体育教学的内涵,更激发了孩子们自信且积极向上的活力。
当社会仍在争论“足球该不该从娃娃抓起”时,辽宁的体教融合正通过校园足球给出回答:足球并不仅是竞技场上的博弈,也是撬动五育并举的支点。
校园足球的活力图景
电话铃声此起彼伏,沈阳市铁西区勋望小学足球教练郭文博的办公桌仿佛成了绿茵场外的另一个“赛场”。自校队发布30名新队员招募令后,已有百余份报名表如雪片般飞来。校园里,足球的热潮正悄然涌动。
3月28日接受采访时,郭文博讲起了二年级一班学生卢飞宇的选择。去年,卢飞宇曾尝试加入球队,但因身材瘦小未能入选。经过一年锻炼,他再次站在了报名的起跑线上。卢飞宇坚持的理由很简单:“我对足球有小小的梦想。”副校长李正楠认为,孩子们的“梦想”,其实是在学校浓厚的足球氛围中被悄然点燃的。
这所位于沈阳市铁西区的国家级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不仅有以足球为主题的升旗仪式,还举办足球特色手抄报和“足球文化周”等活动,足球在校园里已成为孩子们成长道路上的重要伙伴。
相似的场景在大连市实验小学也正热烈地上演着。入春以后,校园里弥漫着对足球文化节的热切期盼。全校45个班级,组建了45支足球队,每场比赛都是一场班级的“团建”盛宴。场上,队员们奋力奔跑;场下,同学们的加油声此起彼伏,“大大增强了师生们的凝聚力。”校长付霞说。
学校还开设了文与画、我与联赛、足球战报等8类48门课程,确保学生参与面达到100%。从主打的足球活动周,升级到课程统领的足球文化节,大连市实验小学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在抚顺市望花区逸夫小学和本溪市明山区东胜小学,足球运动的氛围同样浓郁。操场上,小球员们奔跑如飞,走廊墙面上,张贴着一幅幅精心制作的足球海报,传递着足球运动的热情。
一组数据见证了辽宁校园足球的蓬勃发展:沈阳市拥有217所“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57所“全国足球特色幼儿园”,全市参与校园足球活动的中小学生超过15万人;大连市校园足球覆盖全市90%以上的中小学,是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之一……
政策引领下的全覆盖体系
让孩子“身上有汗、眼里有光”,是今年全国两会的热门话题。校园足球的蓬勃生态背后,其实是顶层设计的精准发力与多方力量的协同共进。教育部等七部门不久前发布《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构建教学、训练、竞赛、保障一体化发展格局”,这项政策恰与辽宁教育系统的实践探索形成共振。
在沈阳的校园里,足球早已不是体育课的附属品。沈阳市教育局要求全市中小学每周保证不少于1学时的足球教学,高中阶段则安排不少于1个模块的足球项目教学。这种教学模式的核心在于,每节足球课至少安排一个小游戏和小竞赛,以此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溪市的教育实践则展现出政策落地的精细刻度:全市学校都成立了足球兴趣小组、组建班级足球队,并将足球课时纳入课程表,确保足球课时不低于体育课总课时数的1/3,多数学校还按照不低于年度学校公用经费3%的规模,加大对校园足球的投入。
政策框架下,专业力量也加入重塑校园足球基因的队伍中。“要让每个动作都有温度。”抚顺望花区逸夫小学的艾阳光教练边说边示范,他的另一重身份是亚足联B级教练。在大连,901名注册教练构成的人才库名册上,同样包括了多名持有A、B、C、D级资格证的职业教练员。这种开放式用人机制,打破了传统校园体育的封闭性。“围绕足球教学、训练、赛事的经验交流会,全面提升了教师的综合素质能力。”沈阳市教育局体卫艺处处长秦美玲说。
更富创意的是,足球元素已渗透到学生的每个生活场景,大连市各学校实施以足球为特色的“一校一品”与“一校多品”体育教学改革,将足球八大基本技术与基础体能训练有机融入大课间活动,并与学生体育家庭作业有机结合,实现了家校协同发展。
当政策与民智深度相拥,便催生跨越体制的化学反应。沈阳市一三四中学与李应发、宁大威、唐尧东等多位足球名宿合作,不仅定期开展技术指导,更搭建起校园足球与职业俱乐部的对话平台。这种跨界融合在大连市的“连超”校园组赛事中呈现为“体教融合”的形式,比赛间隙推出“球技大比拼”环节,包括颠球王、速度运球王等,构建“普及—选拔—精英”三级校园足球推广和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体系。
2024年夏,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高中组总决赛上演精彩一幕,大连市第八中学足球队用一记绝杀把冠军奖杯揽入怀中,为辽宁校园足球发展树立了新的标杆。
运动塑造青少年健康身心
在聚焦校园足球发展之际,一则数据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2月中旬,中国足协以数字化年报形式发布中国职业球员总数是2740人(含女足),这一数字激起了家长群体的热烈讨论:在金字塔尖如此狭窄的竞技通道面前,绿茵场上的奔跑究竟能给孩子带来什么?
走进抚顺市逸夫小学,校园足球队的队员们正在进行着紧张的训练。六年级的守门员田冬杜,曾经是个小胖墩儿,跑几步就气喘吁吁。但如今,他身姿矫健,目光坚毅。他的妈妈杜娟回忆道:“刚入校时,田冬杜的体重问题让我们很担忧,但校园足球队改变了这一切。”逸夫小学医务室的跟踪数据显示,足球运动让孩子们的身体得到了全面锻炼,肥胖率显著下降。本溪市明山区东胜小学校医则对学生的近视率进行监测,发现参与校园足球后近视率下降7.9%。
足球带来的改变远不止体魄的强健。在沈阳市一三四中学,九年九班学生梁祎灏通过踢球领悟到,“失败是主旋律,成功只是短暂的瞬间。就像在学习中,遇到难题是常态,但我从不放弃。”
然而,足球与学习真的对立吗?大连中山区民生小学校长安秀给出了否定的答案。在她看来,足球运动培养了孩子们的专注力和决策能力。逸夫小学副校长关斌也表示,足球运动能促进大脑分泌内啡肽,这种神奇的物质,不仅给人带来愉悦感,还能增强记忆力和学习能力。在沈阳市一三四中学浑河湾校区,八年二班的白明佳对此深有体会:“踢球虽然占用了一些学习时间,但运动后头脑格外清醒,解题效率大大提高。”
在本溪市东胜小学,足球同样书写着孩子们的成长故事。操场上,六年七班的徐建恩和队友们正在训练,汗水湿透了衣衫,但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快乐。徐建恩说:“足球让我学会了团队合作,懂得了坚持的意义。”校长高春感慨道:“这些孩子在足球中找到了自信,他们变得更加开朗、更加积极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