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辽宁日报
农民画《丰年人乐业》以质朴的线条,勾勒了乡村的丰收景象。
本报记者 杨竞
核心提示
用最土的技法,画最真的生活。3月20日,“指尖技艺 纸上芳华”辽宁省民间美术优秀作品展在辽宁省文化馆开幕,庄河的渔港、岫岩的群山、沈阳苏家屯的田野,34幅“来自泥土的艺术之花”——农民画以大红大绿的浓烈色彩、质朴饱满的夸张构图,记录了乡村生活的点滴变迁,传递着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勾勒出辽宁大地的多彩风貌及乡村的多元发展图景。
辽宁农民画始于上世纪50年代的墙皮画、农民版画与宣传画,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形成了庄河、岫岩、沈阳苏家屯、金州、宽甸、东港等地的鲜明风格,并取得丰硕成果。其中,3000多幅在国内外各美术展览中展出,500多幅获省级、国家级奖,700多幅被国际友人和国外博物馆收藏。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
地域特色铸就农民画灵魂
本次参展的精品画作以“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为创作理念,将地域文化与乡土民俗融入艺术表达。
庄河依山傍海,渔港码头人流熙攘,瓜果飘香,这些元素在农民画中得到了生动呈现。如于同乐的《出海》《村头早市》、倪真礼的《繁忙的渔港》、曹桂兰的《海鲜速运》等作品,均以渔民生活为主题,展现了渔村生活的质朴之美。在这些画作中,渔民的笑脸、翻涌的海浪、满载的渔船,无不传递着渔民对大海的深情和丰收的喜悦。
岫岩农民画则融合了满族剪纸、刺绣等民间艺术特点。吴雪松的《端午》、于凤林的《非遗岫岩皮影戏》、张相文的《丰收》,用满族民俗传递“山味”乡愁,红彤彤的笑脸与飞舞的嘎拉哈,彰显出满族文化的独特韵味。沈阳苏家屯的《开镰啦》《大地流金》《丰年人乐业》则以土地为基调,描绘了丰收的田野与热闹的集市景象。
“我们画的是自己的日子。”《丰收》作者张相文的话道出了创作真谛。正如辽宁省文化馆馆长郑直所言:“辽宁农民画内容偏重写实,画面清新自然,少了一些简单的说教和图解式的拼凑。”这种扎根生活的创作理念,使辽宁农民画成为地域文化的鲜活载体。
夸张色彩绘心声
在粗犷浪漫中勾勒热烈喜庆
从渔村的浪花到山间的炊烟,从丰收的麦浪到非遗的传承,辽宁农民画在表现手法上独具特色,以大红大绿的色彩、夸张变形的形象、寓意深刻的主题,勾勒出乡村生活的热烈喜庆。红、黑、白、蓝——辽宁农民画用色粗犷浪漫,浓烈如东北民风。成熟的果子红亮亮,丰收的稻谷黄澄澄,渔民的脸庞红彤彤,甚至渔船被夸张成紫红色。这种色彩美学源于农民对自然的直观感受,也暗含对红火生活的期盼。
农民画不受传统透视束缚,常采用俯视、平视、仰视相结合的构图方式,展现乡村之美。孙洪艳的《稻香阵阵》采用俯视视角展现农民收割稻米的场景,强化了空间感;吴雪松的《端午》则引导观众透过艾蒿枝条观察生活,构思巧妙。在《非遗岫岩皮影戏》中,艺人脸颊如花瓣般绯红。沈阳书画院院长于晨评价:“农民用心灵作画,既保留民间艺术底蕴,又吸收现代技法。”这种稚拙中见天真的风格,其学术价值与收藏价值日益凸显。
农民画的色彩语言具有高度主观性。倪真礼的《繁忙的渔港》将渔船与鱼群渲染成紫色与红色,孙洪艳的《稻香阵阵》用红、黄、紫交织,展现出农民丰收的喜悦。这种非写实的色彩运用,并非技术局限,而是情感表达的需要。正如辽宁省博物馆副馆长董宝厚所言:“农民画的色彩是内心世界的写照,高明度与高饱和度的搭配,让观者仿佛回到孩童时期的涂鸦状态,激发对自然的赞美之情。”
从墙面到文创
农民画走上产业之路
用最朴素的笔触,绘就最动人的乡村画卷。辽宁农民画的魅力,在于它既是泥土里长出的艺术,又是时代精神的镜像。农民画不仅是艺术创作,更成为乡村振兴的文化动力,在美化乡村、教育引导、文旅融合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庄河农民画尝试漆彩技法,使作品可保存千年;岫岩将农民画与皮影戏结合,拓展表现形式。庄河栗子房镇的院墙变身“露天美术馆”,岫岩映山红景区的画作吸引游客驻足。更引人注目的是,农民画衍生出抱枕、手机壳等文创产品,为农民带来经济收益。
除了审美功能、经济效益,农民画还悄然改变着乡风民俗。庄河一位八旬老人用画作《和鸣鸟》化解家庭矛盾的故事,印证了农民画的教育功能。而像于同乐这样从田间走向文化馆的画家,则见证着农民画对个体命运的塑造。
据了解,辽宁农民画已多次亮相中国美术馆,登上全国农民画展舞台。2006年,“庄河现代民间绘画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80幅作品,记录了中国农村的发展面貌。
如今,辽宁农民画正从单纯的绘画艺术发展为文化产业。中国文联副主席潘鲁生曾评价:“农民画用朴素的语言表达对形式美的挚爱。”今天的农民画家,正以更加自信的姿态,创作“有梦想、有温度、有感染力”的作品,成为乡村振兴的文化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