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资讯网 中意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前沿资讯 »

规范“陪爬”服务,相关景区要主动作为

转自:中国旅游报

□ 易 水

近日,一则“泰山26岁‘陪爬’员年入30万”的新闻引发热议,山岳型景区的“陪爬”市场再度引起人们的关注。

“陪爬”服务本质上属于一种“陪伴经济”。国金证券发布的一份调研报告预测,2025年,中国陪伴经济的市场将达到500亿元规模。在网络上发起的一份调查显示,“陪伴经济”和“懒人经济”“孤独经济”等一道,被列为未来几年大有可为的“新潮”经济之一。

围绕这些“新潮”经济展开的服务供给,就成了颇有想象力的赛道。只要不违法违规,旅游的服务可以创意无界;只要有市场有需求,旅游的服务可以百花齐放。

“陪爬”服务既提供体力价值,也提供情绪价值,在社交媒体的发酵加持下更成了网红项目。在“陪爬”过程中,相关人员会提供多种服务,包括引导、饮水、手机充电、导览、背包、背孩子等等。

透过“陪爬”服务,我们需要深刻捕捉一种市场需求的走向。从旅游业态来看,这也近似于跟团游的升级版——精品小团游、家庭小团游、私人定制游等,努力提供个性化突出、交互感强、颗粒度拉满的服务。

值得提醒的是,随着“陪爬”服务从小众化需求走向网红级现象,更需要警惕其合规风险。

如果一些“陪爬”员只是买了张景区门票,然后私自揽客,“陪爬”过程还提供景区讲解等导游服务,这种行为怎么看?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导游人员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提供导游服务需要持导游证上岗,而且导游需要通过旅行社委派才能接待游客,不得私自承揽业务。

当市场还处于萌芽状态,相关问题可能还不突出,一旦发展起来并在多个山岳型景区“复制”,就不能不正视其“风险性”。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由于较多“陪爬”服务是供需双方自发沟通达成的,服务项目、收费标准、人员资质、安全保障等本应通过合同敲定的重要内容,往往只进行了口头约定。这就极容易导致一旦双方产生服务纠纷,尤其在发生一些意外事件后,难以通过法律途径获得有效救济。

面对市场的新需求、新风险,相关景区需要积极行动起来,加强“陪爬”员包括急救能力、沟通技巧、专业技能等方面培训,建立“陪爬”员资质认证制度,完善相关保险机制和合同协议,进一步丰富完善相关产品服务。

面对行业的新变化、新现象,需要相关部门包容审慎监管,适时出台有效措施,推动业态的健康发展。只有政策监管跟得上,才能让这份“陪伴”更加温馨、更加真挚、更加长情。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意资讯网 » 规范“陪爬”服务,相关景区要主动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