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嘉兴日报
■记者 竺军伟 通讯员 张 洁 夏汪雨
本报讯 分装蚕卵、分装桑叶、检查封箱、打包发货……近日,记者在位于海宁市周王庙镇云龙村的小云龙蚕桑乐园看到,几名工人正在向全国各地快递今年第一批“蚕宝宝科普套装”。一盒盒蚕宝宝,已成为周王庙镇保护传统蚕桑文化的一张张金名片。据统计,今年小云龙蚕桑乐园已收到全国200多所学校10万多名小学生的“订单”。
小云龙蚕桑乐园快递给全国小朋友的“蚕宝宝科普套装”,源自中国丝绸博物馆开展的“蚕乡月令”教育项目。近些年,该项目与小云龙蚕桑乐园联合,在每年3至5月养蚕季节,邀请全国各地的孩子一起来养蚕宝宝。国内除了港澳台地区之外的小朋友,只要支付8元邮费,就能免费领取“蚕宝宝科普套装”,套装包含了1小包桑叶、2只养蚕盒、20多颗蚕卵以及饲养手册、工具等。
种桑养蚕是中国人的伟大发明,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过对于很多城里乃至农村的孩子来说,现在不仅很难看到养蚕的场景,甚至连桑叶也不一定认识。2018年,为传承发扬“中国蚕桑丝织技艺”,中国丝绸博物馆面向全国少年儿童推出了融科学性、知识性、互动性、真实性为一体的“蚕乡月令”研学实践活动。
周王庙镇是全国有名的蚕桑基地,素有“中国蚕桑第一镇”美誉,尤其是云龙村,20世纪70年代因为蚕茧高产两次受到国务院表彰。2009年,云龙村蚕桑生产民俗还作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遗保护名录。
面对蚕桑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现实困境,周王庙镇近年来积极开展探索,以政府主导的形式在蚕桑业保存较完整的云龙村建起了蚕俗记忆馆、四季智能蚕室、生态体验室,并每年举办蚕俗文化旅游节,重现蚕神祭祀等传统蚕桑习俗。
同时,周王庙镇引入了浙江凯喜雅国际股份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和机构,通过“企业+机构+基地+农户”的模式,建起了小云龙蚕桑乐园。该园区是省农科院乡村振兴科技行动示范基地,也是商务部规模化集约化蚕桑基地。园区占地面积500多亩,建有科普馆、科技VR体验馆、蚕宝宝培育室、大蚕饲养坊、桑葚采摘园等,构建起了农文旅深度融合的蚕桑产业链。
2021年,中国丝绸博物馆携手小云龙蚕桑乐园,发起了丝路文化进校园活动。该活动得到了周王庙镇大力支持,小云龙蚕桑乐园所在的云龙村每年都会通过研学活动,现场向小朋友发放“蚕宝宝科普套装”,仅去年就发放了2万份。
活动更在网上掀起了热潮,全国不少官方公众号纷纷转载宣传。小云龙蚕桑乐园发放的“蚕宝宝科普套装”数量也节节攀升,今年仅网上预订量就有10万份,计划5月底全部发完。
“今年的第一批套装是这周开始寄递的,我们每天发3000单左右。”浙江雅云文旅有限公司园区经理金肖黎说,蚕卵分黄、绿、红、白4种颜色,都是提前10天孵化好的,小朋友收到货后,可以“零门槛”进行饲养。万一遇到不懂的问题,可在微信群里咨询,或在直播间里沟通,工作人员随时解答。等到蚕宝宝结茧了,拍照发给工作人员,还可获得中国丝绸博物馆的电子版荣誉证书,上面写着“感谢你成为一名蚕桑丝织文化守护者”。
记者了解到,后期,小云龙蚕桑乐园还会根据蚕宝宝的生长规律分批赠送桑叶,确保它们吃上新鲜“口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