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宁军拉了张连山一把
作者:西北哽
张连山终于可以松口气了。
恒瑞3月31日发布2024年年报,营收接近280亿,创历史新高。这其中创新药收入达到139亿,已经接近总盘子的一半,不过年报中有个括号:(不含对外许可收入)。
为什么不算许可收入?Tell me!说出来丢人吗?
去年恒瑞的BD收入是破纪录的:光是公布的两笔首付款,一个是默沙东给的1.6亿欧元,一个是NewCo公司给的1亿美元,加起来就合人民币20亿元。因为恒瑞之前的研发投入大部分都费用化了,
▌这20亿是纯纯的利润。
换个角度来看:2024年恒瑞净利润比上年增长了正好20亿。要是不算BD收入,恒瑞去年其实是“增收不增利”的。
研发不再是成本中心,也能带来效益,恒瑞的创新格局开始有意思起来。
恒瑞被称为国内医药行业“一哥”,但引进输出的动作并不多。2023年以前,恒瑞的BD的对象大多是非主流药企,金额也不高。不过,从2023年起恒瑞开始把BD当回事了。
2023年1月,原基石药业的董事长江宁军加盟恒瑞负责BD。从披露数据看当年共4个项目授出,实际拿到的首付款是3900万美元,目前尚未看到后续里程碑付款的消息。到2024年,大项目开始出现,BD收入为公司贡献了净利润的三分之一。
尽管恒瑞从不刻意宣传自己在BD上的动作,但从公司目前的管线格局来看,BD才是恒瑞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翼,是未来最大的看点,甚至比药品销售更重要。
时间退回到2021年10月15日。那天,恒瑞举行成立以来的首个研发开放日,研发负责人张连山一下子展示了七个技术平台,包括PROTAC、多肽、ADC、双抗、siRNA、基因治疗。
(2021年恒瑞披露的七大技术平台)
可能是那天讲得太多,一时之间连在场的投资机构都没消化。总之自那之后,恒瑞经历了一段长达半年的阴跌。一方面当时医药板块大行情如此,恒瑞也没法独善其身;另一方面,七大平台一起推,啥时候拿出重磅产品不好说,
▌每年烧多少钱是容易算的
恒瑞当然是家大业大,当时账面现金136亿,公司每年还能有40多亿的净利润,支撑四五十亿的研发投入根本就不是问题。但是,研发的目标总归是商业转化。就算恒瑞等得起,资本市场也等不起。
从2021年开始,恒瑞连续三年营收和净利都呈下降趋势,期间公司上市了七八款1类新药,包括PD-L1、CDK4/6、治疗前列腺的AR抑制剂等,却没有引起市场太大的兴趣。相反,恒瑞大手笔调整销售团队,加大创新药推广力度,反倒影响了传统品种的销售,引出不少讨论。
集采步步进逼,21-23年恒瑞整体处于守势。
但是,2023年底恒瑞的BD突然发力,连续拿到大单。除了前面提到的20亿之外,恒瑞在手的还有一个DLL3 ADC的授权首付款7500万美元,现在就等着收钱。今年的JPM大会上,江宁军对外表示:“恒瑞正在探索与全球领先药企的多元合作关系。”
推开BD这扇大门后,恒瑞近百个在研创新管线突然有了新的出口,研发回报效率会大幅提高。研发这个传统的成本中心将转变为效益中心,而且比创新药上市销售带来的收益更直接。说句一点都不过分的话:
▌江宁军拉了张连山一把
恒瑞至今仍坚持大部分研发投入费用化。2024年公司82.3亿的研发投入中,费用化部分为65.8亿,占比高达80%。从财务角度看,费用化的研发投入保证了今后BD输出获得的大部分是纯利,能大幅改善业绩表现和现金流状况。
恒瑞财务结构一直很稳健,可能并不需要刻意表现资金状况和盈利能力。不过此前的十几年里,恒瑞的ROE长期保持在20%以上,2021年以后明显拉跨,财务上急需靠业务提升快速拉回来,给市场、给股东、给拿了股权激励的内部员工一个交代。
(恒瑞医药净资产收益率变化)
今年开年整三个月,国内企业BD出海势头不弱。跨国大药企在2024年或多或少都有调整,裁员是家常便饭,更希望找到便宜的好管线,预计今年中国BD出海的品种依然不会少。当然老外的眼光也是越来越刁,普通的fast follow已经满足不了胃口了。
恒瑞现在同时开着400多个临床,研发投入肯定不会少。今年还将有赴港上市的机会,业绩大概率只能上不能下。
如此看来,BD会是今年恒瑞最大的变数了。
//////////
(转自:拇指药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