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资讯网 中意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前沿资讯 »

摆脱“PPT依赖症” 重视板书育人价值

    胡欣红

    踏入浙江大学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院长陈红胜教授《电磁场与电磁波》的课堂,你定会被眼前的景象吸引:一根教鞭,一张A4纸,两块写满物理公式的黑板,这是他上课的标配。近日,陈红胜17年如一日的手写板书在校园里火了,他的课堂成为了学生们心中 “梦想的大学课堂”。(3月31日《新华每日电讯》)

    在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大潮下,PPT(全名“PowerPoint”)是教育教学的常用工具。PPT本是对课堂教学的辅助,教师依靠粉笔与嘴巴解释不清的,能通过课件呈现相关素材,化抽象为直观,让教学变得更有趣,进而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不过,近些年,有不少教师似乎患上了“PPT依赖症”,离开课件似乎就不会上课了。尤其是原本就缺乏师生互动的大学课堂,不乏老师对着PPT“照本宣科”,面对若干年不变的课件,很多学生开始怀念有板书的时代。

    几年前,中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力学系教授黄方林“坚持26年手写板书”,曾一度引发舆论热议。字迹工整、清秀,脉络清晰的板书,不仅可以突出知识的重点、知识间的逻辑结构,而且优秀的板书还能将讲授者对学术的热情、研究者的书写个性、富有脉络的独特论点,都带入课堂之中,增加教师的人格魅力。

    陈红胜教授的板书如同流动的思维图谱,随着复杂的麦克斯韦方程在他笔下层层展开,知识也在学生脑海中扎根。看似落后的教学方式彰显出先进的育人理念,这种沉浸式的知识建构过程,正是PPT难以替代的优势。当粉笔与黑板摩擦出沙沙声响时,教师的思维路径与学生的认知节奏形成同频共振,公式推导的每一步都成为思维训练的具象化呈现。

    值得一提的是,陈红胜教授的板书不仅是知识载体,更是情感交流的媒介。学生的名字与物理大师的名字并肩出现在黑板上,这种独特的 “荣誉墙”设计,将冰冷的公式转化为激励后进的精神符号。当学生看到自己的名字与赫兹、麦克斯韦并列时,学术传承的使命感便在潜移默化中生根发芽。

    板书的人文价值还体现在教师的个性化表达中。黄方林教授“所有公式都在脑子里”的自信,陈红胜教授别具一格的板书风格,都在传递着教育者对学科的深刻理解与独特感悟。这种个性化表达是标准化的PPT模板难以承载的,它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成为师生精神对话的场域。

    技术与传统的融合不应是简单的非此即彼,而应是动态的共生关系。面对教育信息化的浪潮,我们需要建立清醒的认知:技术手段的价值在于服务教学目标,而非成为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PPT只是工具,真正优秀的教学应该是“以不变应万变”——不变的是对教育本质的坚守,不断变化的是适应时代的教学智慧。

    技术手段的价值在于拓展教育的可能性,而非取代教育的本质。从竹简到印刷术,从黑板到多媒体,每一次技术革新都在重构教育形态。但无论技术如何迭代,教育的核心始终是“人”的培养。陈红胜教授和黄方林教授的板书,恰如教育长河中的灯塔,提醒我们教育的本质不在于工具的先进与否,而在于是否真正关注人的成长需求。

    手写板书的价值不在于形式本身,而在于它所承载的教育理念:尊重知识生成规律,重视思维过程培养,守护师生情感联结。不被课件绑架的课堂才能回归教学本真,当我们在PPT与黑板之间寻找平衡点时,本质上是在技术理性与人文关怀之间寻求动态平衡。这种平衡的达成,才是教育真正的进步所在。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意资讯网 » 摆脱“PPT依赖症” 重视板书育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