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资讯网 中意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前沿资讯 »

欢迎每一位追梦者来这里创造未来

  高源

  人才汇聚之地,创新薪火自生。北京作为大国首都、首善之区,理应在中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征程中展现更多担当,在招才引才上一马当先、走在前列。“北京能让千年古树扎根,也容得下新苗破土”,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每个人都有扎根逐梦的机会,这就是最大的吸引力。

  发布13条措施,支持留学回国人才在京发展;送出“服务包”,为国际人才提供从“落地北京”到“扎根北京”全链条服务;启动“海外英才北京行”活动,为英才铺设回国“快速路”……日前,本市向全球人才发出“聚北京·创未来”邀约。

  北京“全球招贤”已非首次。近些年,从简化签证办理流程,到提供科研项目资助,再到打造国际人才社区……一套组合拳下来,北京正逐渐成为全球人才的“强磁场”。仅以“海归”为例,截至2024年底,在京工作和生活的归国留学人员达122.85万人,其中六成就业人员从事新兴产业,创业领域多集中在人工智能、智能装备、集成电路等“硬核”赛道。得益于张开双臂、广纳英才,北京的高质量发展有了坚实支撑。

  国以才立,业以才兴。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围绕科技制高点和关键核心技术,大国竞争、科技博弈愈发激烈,全球创新版图持续重构。中国经济从过去依赖土地、资本等要素投入的增长模式,加速向“人才红利”“创新红利”驱动转型,数智融合、绿色低碳、人工智能等成为新增长引擎。各大城市间的竞合发展,也越来越依靠人才的支撑,求贤若渴成为普遍心态。

  人才汇聚之地,创新薪火自生。北京作为大国首都、首善之区,理应在中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征程中展现更多担当,在招才引才上一马当先、走在前列。同时,作为全国首个减量发展的超大城市,面对资源刚性约束,北京在产业疏解、功能减负等方面做“减法”,更要依靠优质智力资源在“人才红利”上做“加法”,激发高质量发展的一池春水。

  最新数据显示,北京人才总量已超八百万人,位居全国城市第一。人才何以选择北京?至少包含以下层面:北京创新资源雄厚,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数量全国领先,研发投入强度连续数年稳居全国前列;产业集群崛起,已产生信息技术、医药健康、科技服务三大万亿级产业集群,以及人工智能、智能装备等七大千亿级产业集群;政府服务暖心,营商环境改革持续迭代升级,200余项举措擦亮“北京服务”……“北京能让千年古树扎根,也容得下新苗破土”,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每个人都有扎根逐梦的机会,这就是最大的吸引力。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凤凰”来了,要留得住、用得好,关键是将爱才护才理念贯穿全流程,构建更完善的服务体系。这方面,尤为考验政府精细化治理的能力。比如,青年生活刚刚起步,如何完善生活配套、提供基本服务保障,帮助他们轻装上阵?再如,面向创业初期群体,如何用足用好政策空间,畅通“一站式服务”,“对症下药”解决青创企业难题?一开始就注重为他们减轻负担,扶上马、送一程,暖心的托举与包容,会让人才更加专注于事业。若将眼光放长远,人才对于城市的期待,早已超越了“一份工作”的粗浅定义,而希望有更多的生活体验和价值实现。这个角度上,让人才更好融入城市,在奋斗中更好成就理想志趣、实现自我价值,还有很多值得优化的方面。

  人才与城市,追求的是互相成就的“双赢”。数据显示,2017—2023年,北京高质量发展指数由0.71上升至0.86,连续7年排名居全国首位。从经济建设主战场,到文化发展大舞台,从科技创新最前沿,到重点项目第一线,今天的京华大地,处处都是机遇,给了每个人舞台,在一次次试错、修正、向前中,追梦者也将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在这里,你可以用一杯咖啡的时间,集齐全球顶级的人才、技术、产品、资本、商业的每一块拼图。”有投资人如此评价北京的创新环境,并将北京定义为最大的“造风之城”。共同成长、相互成就,期待在这片热土上,个人之志与时代使命能够彼此照亮,续写更多“双向奔赴”的传奇。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意资讯网 » 欢迎每一位追梦者来这里创造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