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资讯网 中意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前沿资讯 »

齐桓公“人才观”趣谈

  人才之重,古今一脉。齐桓公“牛角听贤”的慧眼、“察言识才”的敏锐、“不避小恶”的胸襟,在春秋烽烟中书写了“得士者昌”的传奇。当我们将目光投向当代,古老的人才智慧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从管仲拜相到“六小龙”崛起,从“黄金台效应”到“城市礼遇”,跨越三千年的求贤之道始终印证:唯有以识才的慧眼、容才的雅量、用才的胆识构筑人才生态,方能激活发展的“一池春水”。

  □张智辉

  有一种风景,愈沉浸愈美丽。齐文化璀璨夺目,与鲁文化交相辉映。置身古齐都,历史云烟中不断闪现出马上中箭、机智假死“小白”的身影,尊王攘夷九合诸侯,成就一代霸业。追根溯源,其慧眼识才、雅量容才、放手用才堪称一代宗师。且不说弃一箭之仇选管仲为相这一典故,还有几个不拘一格选人才的实例,很是耐人寻味!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人才者,求之则欲出,置之则愈匮。”欲图大业,先兴人才。

  《吕氏春秋·举难》中有“宁戚饭牛”记载:宁戚想向齐桓公谋求官职,可处境困窘,没有办法使自己得到举荐,于是就做了商人,赶着装载货物的车到齐国去,晚上在城门外住宿。齐桓公到郊外迎接客人,夜里打开了城门,让装载货物的车子避开。宁戚在车下喂牛,他看到桓公,心中悲伤,就敲着牛角大声唱起歌来。齐桓公听到后说:“异哉!之歌者非常人也。”就命令后面的车子把宁戚载上。

  桓公回城后,到了朝廷里,跟随的人员请示桓公如何安置宁戚。桓公赐给他衣服帽子,准备接见他。宁戚进见,用如何治理齐国的话劝说桓公。第二天又进见,用如何治理天下的话劝说桓公。桓公非常高兴,准备任用他。大臣们纷纷劝谏说:“这位客人是卫国人,卫国离齐国不远,您不如派人去询问一下,如果他确实是贤德之人,再任用他也不晚。”桓公说:“不然,问之患其有小恶,以人之小恶,亡人之大美,此人主所以失天下之士也。且人固难全,权用其长者。”大意是:不能这样,去询问他的情况,是担心他有小毛病。因为一个人的小毛病,而丢掉他的大优点,这是君主失去天下贤士的原因。况且人本来就很难十全十美,我们姑且用他的长处。于是提拔重用宁戚,授给官职让他担任卿大夫。

  牛角上的歌声可以辨别人才,确要爱才之心、识才之方,小儿科的“小九九”亦入法眼则是技高一筹,见识高远。“九九之术”出自《群书治要·说苑》,齐桓公为招募人才,在宫廷前燃起明亮的火炬,准备日夜接待各地前来觐见的人才,但火炬烧了一年都没人上门。有一天,京城东郊来了个乡下人,自称有“九九算术口诀”的才能,请求觐见齐桓公。齐桓公起初觉得可笑,想拒绝,但乡下人说“夫九九薄能耳,而君犹礼之,况贤于九九者乎”?齐桓公听后觉得有道理,便以隆重礼节接待了乡下人,“期月,四方之士相携而并至”。

  “小九九”可成人才,并不稀奇,出其不意的是,“察言观色”的“衙役”也一跃而成为国君座上宾。有一次,齐桓公与管仲在台上密谋攻打莒国,还未行动,消息却已传开。管仲怀疑有高人潜伏,齐桓公想起当天有个服劳役的人多次仰头看他们。经查,此人正是东郭牙。东郭牙承认是自己猜测的,他说君子有三种脸部表情,那天他见齐桓公怒气冲天、手脚僵硬,是发动战争的表情,且齐桓公大张嘴巴,说的是“莒”字,举起手臂指的又是莒国方向,所以猜测要讨伐莒国。齐桓公得知东郭牙的推断,大为震惊。他没有因为自己的谋划被轻易看穿而恼怒,反而欣赏东郭牙敏锐的观察力。后东郭牙为谏官,为谋划国事发挥了极大作用。

  “牛角”上听到大风歌,“对口型”可以破格提拔,“小九九”转化为大文章,形成“黄金台”人才效应,以致群士慕向、群英荟萃,这是齐桓公霸业必成的支撑。

  遗憾的是,齐桓公的“小九九”也有“打错”的时候,在管仲死后不尊管仲之言,再度重用易牙、竖刁和开方这几个小人,使齐国陷入严重内乱,教训深刻而惨痛。这不影响其整体人才观念,且从反面诠释用人打不得“马虎眼”,更不可凭一己私心、个人好恶。

  人才兴业现代版不乏实例。杭州“六小龙”被誉为“东方神秘力量”,有机构将其成功秘诀概括为“金木水火土”——“金”:耐心陪跑的资金支持,“木”:根深叶茂的创新人才森林,“水”:交汇融通的液态创新网络,“火”:接续不息的创新火种,“土”:悉心厚植的创新沃土。其中人才发现、培养至为关键,浙大和西湖大学等高校为科技创新提供人才摇篮,如深度求索创始人梁文锋基于浙大研究积累开发出DeepSeek模型,群核科技创始人在浙大萌生灵感。

  各地求贤若渴,招揽人才纷纷使出大招,济南新出笼人才政策“双30条”,加大对青年科技人才特别是创业人才支持力度,新增博士后创业支持政策,设立首期3亿元的海右人才基金和“济南奖学金菁英奖”。以真金白银和“一座城的礼遇”聚各方英才。

  没有一朵花一开始是花,培育人才要眼光放远,耐得住寂寞;“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辨才不易且有风险。“人才那得如金铜,长在泥沙不速朽”,使用人才必须善于把握“火候”,人才用在黄金期。

  自古人才难得,“人才之难万冀一,一士其重九鼎轻”;“小杜”将人才喻为长城,“用贤无敌是长城”;最是“老杜”一语中的:“安危须仗出群才”,天下安危系于人才,发展大计离不开人才。

  从杭州到济南,全城在行动,让人才站C位、当主角。可以预见,城市发展必将随人才发展而更加繁荣兴盛!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意资讯网 » 齐桓公“人才观”趣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