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资讯网 中意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前沿资讯 »

肉牛产业助农“犇”向致富路

转自:贵州日报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邓钺洁

在铜仁市思南县,肉牛养殖产业如同一股强劲的春风,吹拂着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

思南县的肉牛存栏量达13.76万头,肉牛养殖户高达2.8万户,并拥有“土坝王”“莽牛哥”等多个知名的牛肉精深加工品牌。

在许家坝镇潘家宅村,一摞摞饲草整齐地堆放在干净整洁的民房前。不久前,村里的养牛大户黎文国的牛陆续出栏,经过鉴定,品质优良,订单也顺利落实,这让村干部们松了一口气。

然而,在肉牛养殖产业蓬勃发展的背后,也曾有过不少波折。

此前,有不少村民担心:“万一养牛不挣钱,我们靠什么吃饭?”

村民心结不破,养牛产业很难顺畅发展。

为了消除村民的“心头之患”,当地党政各部门齐心协力,共同发力。农业部门全程提供技术服务,解决饲草种植的问题;政府帮着协调惠民金融信贷,解决发展资金的问题;政府牵头疏通市场购销渠道,帮助解决卖不出去的难题。

有了各种支持,村民们心里的“算盘”拨拉了好几遍,最终有100多户群众动了心。村里趁热打铁,鼓励村民扩大养殖规模,实现“小户大养”。就这样,全村的养殖规模从几百头扩大到几千头,黎文国家的养牛场也增加了几十头牛,春节前获得了“大丰收”。

在许家坝镇的各个村寨,随处可见的是村民喂牛、谈牛、牧牛的场景。这种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在思南县已成主流。县里聚焦组织和服务两个保障,强化产业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经营主体培育三个关键抓手,创优了“企业+农户”、大户领养、小户大养、村企村社合一等多种发展模式。同时,完善了牧草种植、养殖规模、活牛交易市场、屠宰加工、黄牛销售平台五个产业链条,实行“六方合作”模式,有效助推黄牛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思南县坚持“项目为王”,从饲草供应、良种繁育到屠宰加工,每个环节都通过重点项目来补链强链。在全县实施的超过15个肉牛产业重点项目中,思南肉牛屠宰加工及冷链物流中心可年屠宰肉牛5万头,填补了本地精深加工的空白;青贮饲料加工基地可满足全县80%以上规模化养殖场的饲草需求。

在项目建设中,思南创新“专班推进+清单管理”机制,从土地审批到资金配套全程开通“绿色通道”,确保项目早落地、早见效。这种高效的工作效率让投资者信心倍增。目前,思南已引进和培育贵州国富生态食品有限公司等4家精深加工企业,加快推进从“卖肉牛”向“卖牛肉”的转变,实现增加值、附加值的双跃升。

2024年,思南县新增适度规模场204个,其中100头以上的规模场8个。今年,“思南黄牛”还荣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高端雪花牛肉每公斤售价突破200元,并通过电商平台销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订单量同比增长120%。“以商招商”的效果将更加明显。

截至目前,思南县共有10头以上的适度规模养殖场1600多个,肉牛养殖从业人员达5.2万人,可实现人均年收入1.45万元。肉牛产业正逐渐“犇”向致富路,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意资讯网 » 肉牛产业助农“犇”向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