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 璐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高校处于社会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补足精神之“钙”、筑牢信仰之基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首要任务。南京审计大学金审学院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党建为引领,凝聚思想政治教育合力,助推学校高质量发展。
夯实党建基础,增强“四大能力”
深化理论学习,增强政治领导力。政治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根本保障。学校通过“中心组领学、专题培训系统学、支部集中研讨学、红色基地实践学”等多元化学习,不断夯实党员理论根基;邀请校内外专家围绕思想政治、学科竞赛、科研创新等开展教育辅导,深化理论学习成效,引导全体党员干部切实把牢政治方向。
创新基层党建,增强组织凝聚力。学校以“形实兼备”理念推动党建创新,通过优化组织架构、深化实践载体、强化服务功能,构建起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实施“红色领航”工程,将党支部建在学科团队、科研平台和学生社区,实现“一网格一主阵地”全覆盖。打造“双带头人”培育机制,选拔学术骨干兼任支部书记,推行“书记项目”认领制和“党建+业务”融合考评体系,通过激发头雁效应,锻造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党员“铁军”。拓展“红色合伙人”共建模式,联合企业、社区成立党建联盟,通过“资源、需求、项目”三张清单实现要事共商、队伍共育,在产学研合作、乡村振兴等实践中形成“组织联建、活动联办、服务联动”新格局。
推进党建与学科融合,增强思想引领力。构建“党建+人才培养”“党建+学科建设”“党建+社会服务”三位一体党建模式,将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在学科竞赛、就业指导、生涯规划等方面强化党建引领,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才培养深度融合。学校鼓励教师党员结合学术研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打造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让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增强责任感与使命感。
强化群团统战,增强团队协作力。加强民族宗教政策宣传,关心少数民族学生成长成才。以“家文化”为核心,组织丰富多彩的教职工活动,增强团队凝聚力,让基层组织成为教师成长的“加油站”和“温暖港湾”。学校定期开展师生座谈会,关注师生需求,增强组织归属感,提高整体工作效能。
推动思政教育创新,以“四大举措”赋能育人实践
聚焦“青春建功”行动,实践育人“出实效”。以青年理论学习为核心,举办团日活动、信仰公开课、红色宣讲等,引导青年学生讲好中国审计故事,涵养爱国情怀,努力成长为守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高素质“经济卫士”。学校设立“青年讲师团”,发挥优秀学生榜样作用,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国家认同感。
深耕“青春铸魂”计划,思政教育“显实绩”。加强团干部、学生骨干培养,提升理论素养与业务能力。通过述职评议、案例分析、技能比拼等方式,优化考评激励机制,形成“比学赶超”氛围,推动团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提升。学校还开设特色思政课堂,将红色文化、时代精神融入课程,让思政教育更具吸引力和影响力。
夯实“青春强基”工程,基础建设“抓实干”。深化实践能力、科创意识、公益精神、文体素养、社团锻炼“五位一体”素质拓展体系,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坚实保障。此外,学校加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鼓励学生参与社会调研和志愿服务,增强社会责任感。
强化“青春聚力”机制,思政工作“促实干”。打造“传承红色基因”品牌活动,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进一步深化与渡江胜利纪念馆、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等单位共建合作,培养思政宣讲骨干,提升铸魂育人实效。
拓展文化育人新载体,以“四项创新”推动思政建设
促进价值认同,打造育人“新模式”。构建“双向联动”机制,鼓励青年教师担任班主任,在课堂教学、学风建设、就业帮扶等方面形成育人合力。深化学科竞赛,推动科研创新“新突破”。加强学科竞赛孵化和培育,强化竞赛管理,力争在国家级科研成果上取得新突破,推动科研育人工作再上新台阶。丰富校园文化,构建文化育人“新亮点”。围绕“大学之道、思政引领、学业指导、学科竞赛、朋辈互助”五大模块,举办系列讲座和活动,推进“一院一品”特色品牌工程,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搭建资源共享平台,拓展育人“新路径”。依托校企合作、社会资源共享等方式,拓宽学生成长渠道,构建协同育人新格局。
构建智慧管理新体系,以“四大数据支撑”提升学生服务质量。完善“基数”管理,加强学生动态跟踪。建设学生信息数据库,推动“网格微阵地”建设,发挥宿舍长“哨兵”作用,打造安全、便捷、文明的社区管理体系。把握“规律数据”,优化分类教育体系。实施“1.75管理办法”,确保学生核心竞争力稳步提升。关注“特殊数据”,精准帮扶困难学生。推行“一生一档”“一生一策”“一生一帮”模式,助力困境学生顺利成长,确保教育公平。监测“变化数据”,筑牢校园安全屏障。建立高效、精准、智慧的安全管理体系,确保校园安全稳定,为师生发展保驾护航。
(作者单位:南京审计大学金审学院;本文系南京审计大学金审学院思政研究项目“大思政视域下党建、学工和思政课堂‘三融合’育人机制研究”〈项目编号:JSSZZD02〉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