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波澜壮阔的产业趋势,中间总会经历无数分歧时刻。
上周五,某一级市场投资大佬宣称“正批量撤出人形机器人”,引发了市场广泛的争论。
认同者着眼于当下:不管一级还是二级市场,目前围绕人形机器人是否已经泡沫化?而且商业化路径不够清晰。
但反对者“嗓门”似乎更大。
比如,有来自技术流派的质疑:AI和人形机器人需要长期投入,“与今年投入后年见效的快餐式项目”完全是两种生意模式。
有同样是一线投资大佬公开在朋友圈反驳:机器人领域蓬勃发展,过程中有点泡沫也非常正常。时间拉长,人形机器人赛道一定能出大公司。
这一幕何曾熟悉。回想一下,二十年前的互联网、十五年前的智能手机、十年前的新能源车,不都经历过类似的分歧时刻?
对新兴产业来说有分歧是好事。这场争议最终将推动行业从“概念炒作”回归“真实需求验证”,而真正的胜出者将兼具技术壁垒与商业化落地能力。
至于咱们普通人,抓住投资主线就够吃香喝辣了。最重要的是别单押某一个公司,用合适的工具把握住全产业链的机会。
有意思的是,周日,宣称“正在撤退”的大佬很快就抛出新观点:具身智能肯定要经历泡沫期,未来也一定会出现DeepSeek时刻。
算是为自己的不谨慎发言打个补丁吧。
机器人,不只是人形机器人
拆解一个新兴产业,我们需要从三方面入手——
供给、需求和政策。
供给侧,宇树机器人在春晚舞台扭秧歌,相当于一场大型的技术秀,向世人证明了宇树机器人的可动,也展示了前沿科技公司在机器人赛道上的布局,多家科技企业也测算了旗下机器人的量产时间表。
下面是按照国金证券的梳理——
虽说不排除时间表有“乐观预期”的可能,但整体大趋势没变。
需求侧,老龄化和产业升级的背景下,从流水线的工厂、物流,到医疗、养老、包括家庭育儿领域,机器人都有着广阔的应用空间。
比如手术机器人,优秀的外科医生凤毛麟角,但量产化的机器人能凭借高精度的操作,降低手术风险;
比如外骨骼机器人,人上年纪了腿脚不方便,膝关节尤其不给力,遇到台阶和楼梯就比较头疼,而外骨骼机器人的场景之一就是服务老人、复健群体,帮大家走路。
再如中年人比较头疼的育儿,机器人作为大玩具,能帮家长更好地和孩子们打成一片,前段时间在深圳,靠宇树的机器狗,北落就重新体验了一把“孩子王”的待遇。
所以,如果你把我们这个现实世界理解为一场游戏,你我在各自岗位上勤勤恳恳工作,扮演着NPC的角色,那机器人的出现,代表了另一种NPC。
在人与人交互的大部分场景中,机器人都能发挥它的作用,那这个场景就太广了。
根据Marklines、东吴证券预测,全球制造业从业人员4亿人,生活服务从业人员6亿,如果按照制造业机器人渗透率16%、服务业机器人渗透率10%,1.5台机器人替代1个工位来计算——
全球人形机器人每年新增需求0.8亿台,单台远期价格12万,对应的市场空间就是10万亿。
即使,市场争议的人形、双足机器人的商业化落地还比较遥远,应用场景更广泛的轮式、机器狗,也足够令市场兴奋了。
产业空间广阔,战略价值又很高,所以在政策面上,决策层对机器人产业的重视程度也非常大。
3月的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将“具身智能”和“智能机器人”纳入国家战略部署,在北京、上海、合肥等地,率先形成了机器人产业集群。
某种程度上,机器人正在变成一个从宏观到微观,从政策到产业合力的方向。
这也是继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之后,又一个明确的产业趋势。
类比新能车,机器人会是一轮长期的产业趋势
AI大模型的迭代,相当于让机器人拥有了一个越来越聪明的“大脑”。
机器人的“肉身”,其实和机械、智能车、高端制造的产业链高度重合,比如激光雷达、电机、减速器、丝杠等等。
某种角度上,新能车不只帮机器人培育了完整的本土产业链,还摊薄了零部件规模化生产的边际成本。
2025年2月21日
机器人产业,恰好站在了国产AI和国产新能车的肩膀上。
春节之后,机器人板块的行情明显升温,领涨市场,截至2025年3月17日,中证机器人指数近6月的回报一度攀升到79%,近三年的回报也突破了20%。
一个还处于发展早期的新兴行业,基本面并不是驱动股价上涨的唯一理由,单纯围绕三张报表筛选个股,难度也不小。
很多时候,投资科技股的大逻辑还是要回到产业趋势上。
如果我们复盘新能汽车的产业发展,它并不像2019-2021年爆发期所看到的那样一蹴而就,其实也经历了10年左右的发展期。
第一步,2010到2014年,行业发展的0-1阶段,当时围绕特斯拉的Model S做映射,纯主题投资。
第二步,从2015到2017年,1-10阶段,在政策补助下开始放量。
第三步,2019年之后,造车新势力车型放量,电池、材料等核心零部件,业绩和估值双击,批量推升了大批牛股。
新能源汽车,才从早年的主题概念,最终兑现到基本面上。
机器人产业的发展路径,其实和当年的新能源车有不少相似之处,也必然会是一个中长期、历经多轮的大贝塔。
有分歧是好事,共识才可能出大问题
诚然,作为新兴行业,机器人指数的波动并不小,大家的投资难度也不低。
但市场有意思的地方就在这里,机器人波动大、分歧也大,所以大家很容易卖飞,而越是有分歧,后面上涨的概率反而越大。
事实上,即使前两年市场整体角度的体验比较一般,中证机器人指数还是在2023和2024年都取得了正收益,如果今年能维持住,那将是中证机器人指数的连续第三根阳线。
如果你看好机器人的未来,也想利用好机器人指数在上涨过程中的高锐度,那更有性价比的方式正是,直接关注机器人ETF基金(159213)。
机器人ETF基金(159213)跟踪的是中证机器人指数,没有all in人形机器人,而是沿着整条机器人产业链做布局。
从上游硬件部分的传感器、减速器、伺服电机、控制器、机床、磨床等;中游系统集成的软件、装配、控制系统等;下游应用层的服务机器人等均包含在内,更接近硬件、软件、机械制造的集合。
前十大成分股如下——
当然了,捕捉机器人指数的高锐度之外,债券、红利等具备低波动、高夏普的资产也很重要。
如果对产业趋势的理解并不像专业投资者那么深刻,也没有太高超的轮动技巧,那机器人ETF基金(159213)可搭配港股红利ETF基金(513820),均衡布局。
注:文中成分股展示不代表个股推荐。指数历史收益不代表未来。
风险提示:基金有风险,投资须谨慎。本资料仅为宣传材料,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我国基金运作时间较短,不能反映股市发展的所有阶段。投资有风险,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职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的其他基金业绩和其投资人员取得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投资人应当仔细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和《产品资料概要》等法律文件以详细了解产品信息。上述基金属于中等风险等级(R3)产品,适合经客户风险承受等级测评后结果为平衡型(C3)及以上的投资者,客户-产品风险等级匹配规则详见汇添富官网。在代销机构认申购时,应以代销机构的风险评级规则为准。本产品由汇添富基金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发行与管理,代销机构不承担产品的投资、兑付和风险管理责任。中证机器人指数由中证指数有限公司(“中证”)编制和计算,其所有权归属中证及/或其指定的第三方。中证对于标的指数的实时性、准确性、完整性和特殊目的的适用性不作任何明示或暗示的担保,不因标的指数的任何延迟、缺失或错误对任何人承担责任(无论是否存在过失)。中证对于跟踪标的指数的产品不作任何担保、背书、销售或推广,中证不承担与此相关的任何责任。标的指数并不能完全代表整个股票市场。标的指数成份股的平均回报率与整个股票市场的平均回报率可能存在偏离。具体发行时间以公告为准。本宣传材料所涉任何证券研究报告或评论意见在未经发布机构事前书面许可前提下,不得以任何形式转发。所涉相关研究报告观点或意见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或咨询,或任何明示、暗示的保证、承诺,阅读者应自行审慎阅读或参考相关观点意见。中证机器人指数(H30590)近五年涨跌幅分别为:39.98%、14.65%、-31.76%、6.01%、4.34%。数据来自Wind,截至2024.12.31。
(转自:韭圈儿)
MACD金叉信号形成,这些股涨势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