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资讯网 中意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前沿资讯 »

以创新举措解锁人民群众幸福密码

来源:法治日报

□ 本报记者 朱宁宁

3月24日至28日,拟认定命名的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和第三届全国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名单对外公示。一批工作基础扎实、创建成效突出、群众满意认可、在全国具有示范作用的先进典型城市名列其中。

翻看时间的坐标,改革开放之初,党中央确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战略方针,作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重大部署。作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的龙头工程,文明城市创建在此时代背景下蓬勃兴起。

进入新时代,党中央对精神文明建设进行全面阐释、作出系统部署。党的十八大以来,精神文明建设战线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守正创新、提质升级,在服务群众、教育群众中深化拓展、深耕厚植,精神文明建设领导体制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各项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展现出新气象、焕发出新活力。

全面改进创新精神文明创建工作

“整个暗访过程‘不浮出水面’,全程‘都在暗处’,什么时候检查完的我们都不知道!”

“此次评估工作设计了很多接地气的标准,很多创建任务通过日常工作就能干好,这样基层的活就更好干了。”

“现在,不提迎检、不搞突击,我们相信靠常态化工作就能取得好成绩。”

……

说起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创建评估工作,很多基层工作人员都感觉到了与以往的不同。

经过多年实践,全国文明城市评选形成了一套科学规范、标准严格、实用有效的评选制度和评选办法,确保评选结果经得起群众和实践检验。

为确保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创建评估工作稳妥有序有效进行、更好服从服务工作大局,根据中办、国办《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和中央清理优化创建示范活动相关要求,2023年12月19日,中央宣传部印发《改进创新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以“瘦身、减负、少测、低扰、降噪、提质”为思路,全面改进创新精神文明创建工作。

按照《工作方案》,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进一步改进优化评估内容、考察方式等,从制度设计、指标设置、评估方式、认定办法等方面进行全面改进创新,既让创建工作可感可及,又让评估工作无感无扰,坚决防止“一刀切”、层层加码、突击迎检等形式主义问题,减轻了基层负担和压力,诸多创新举措让人眼前一亮。

比如,实行“三个少考察”,即减少评估城市数量、减少抽样调查入户数量和问卷题目、减少考察可能会对市民正常生产生活造成干扰的相关指标。

又如,实行“三个更多考察”,即更多考察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实体书店、公共文化设施等文化场所;更多采用随机调看视频监控、查看12345便民服务热线办结事项满意度等方式开展考察;更多注重事后监督考察和动态长效考察。

创新举措取得实实在在减负效果

贴近实际、改进创新的做法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减负效果——

首次采用材料自评方式,彻底为基层松绑、解套、减负,基层工作的关注点从图片美不美、文字精不精、报表靓不靓,转移到事情干没干、活动有没有、效果好不好上;

首次将暗访和明查分开进行,低扰低感的实地评估方式受到了普遍欢迎;

入户调查问的都是老百姓身边的事,听得懂、好回答,问的时间也不长;

采取调取监控录像的评估方法,把交通路口、主次干道等点位的评估全部由线下改为线上,促使基层更把文明交通管理化为日常平常经常。

一项项创新举措,让广大基层工作者既感受到了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为基层减负的善意和暖意,也感受到了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反对形式主义的硬度和力度。

创建工作只有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更加突出基层群众的直接话语权也是此次评估的鲜明特点。据统计,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第三次创建评估结果中,429个参加全国统一评估城市的群众满意度平均水平达98.6%,连续3年保持在高位,充分体现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鲜明导向。

如今,文明创建工作中,群众的声音更有用了,群众的评价更管用了,群众的力量更好用了。评价话语权真正交到群众手中,每一个声音汇成文明建设的“大合唱”。

适应新要求各地不断积极探索

面对改进创新精神文明建设的新要求,各地结合自身实际,不断进行探索与实践。

四川省成都市将创建指标全面融入城市治理各方面、全过程,率先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发起成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会,创新“文明实践合伙人”“文明公益大使”“市民观察员”“文明骑手”等市民参与渠道,387万名文明实践志愿者和年均8万余场文明实践活动成为城市最美风景。结合Citywalk流行趋势,策划开展“Citywalk看文明”市民阅卷活动,邀请“两代表一委员”、热心市民、本地“大V”等漫步成都街头,感受烟火气、成都味、文明范。

2024年3月,山东省济南市启动“我的城市我的家 文明泉城我先行”主题行动,号召1000万泉城市民从小事做起,养成文明习惯。一年后,这场行动成效显著,形成了“人人参与、人人尽责”的良好局面,市民的“微行动”凝聚起文明的“大能量”。此外,济南还用“人情味”化解治理难题,在维护城市秩序的同时满足群众对日常经营消费和城市“烟火气”的需求,巧用“地图思维”在全市设置258处便民疏导点,共辐射437个社区、惠及149.6万市民。执法队伍不再是刻板的管理者,而是城市文明的守护者和服务者。

在创建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区过程中,北京市怀柔区创新性地成立两个专班。党建引领精细化治理专班聚焦社区(村)环境秩序脏乱、农集贸市场秩序不规范、“门前三包”责任落实不到位、不文明交通、基础设施脏污破损、背街小巷治理、不文明养犬七项城市管理的短板弱项,推动问题发现、协调、整改、督促,实现未诉先办、主动服务;党建引领在职党员参与社区治理工作专班,精心构建了73家区直机关单位党组织与36个社区之间的包联网络。自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全区19680名党员回社区(村)报到,其中回社区报到人数为1.6万余人,6800余人认领第一楼门长,实现全覆盖。

从“面子”到“里子”实现脱胎换骨,从“颜值”到“气质”得到整体跃升,随着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推进,社会的文明程度和百姓的生活品质显著增强,全社会的文明风尚赓续传承,文明之光照亮社会,文明风尚浸润人心。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意资讯网 » 以创新举措解锁人民群众幸福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