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爱群
□ 解放日报记者 巩持平 洪俊杰
【各地新实践】
交流与合作,是长三角产业链协同创新的起点。
上海本地,提供芯片、软件等组成的“大脑”;向西约200公里外的江苏常州,提供作为“心脏”的动力电池;向南200多公里外的浙江宁波,提供完成“身体”的一体化压铸机——在长三角,一家新能源汽车整车厂可以在4小时车程内解决所需配套零部件供应,形成体现现代化产业体系特征的“4小时产业圈”。
“4小时产业圈”随着上海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逐渐形成,目前在长三角布局整车生产工厂的新能源汽车品牌超过10个。在江苏,动力电池及配套重点企业超过140家,电机、电控、电驱动总成等关键零部件领域的领军企业不断增加。在浙江,环杭州湾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加速推进,温州、台州沿海汽车产业带转型提升。在安徽,整车—电池—电机—电控全产业链已形成,整车、零部件、后市场三位一体布局全面实施。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705.8万辆,其中长三角的沪苏浙皖四地产量约290万辆,占四成以上。
长三角民营企业家,打破区域、行业的局限,成立长三角企业家联盟,决心做长三角一体化“开路先锋”。如果说长三角企业家联盟是“开路先锋”,那么产业链联盟就是“开路先锋”手中一把锋利的刀。长三角企业家联盟自成立以来,先后组建了长三角超导产业链联盟、长三角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链联盟等14个产业链联盟。
长三角产业链协同发力的背后,是各地各领域协同方式与合作机制的创新探索。联盟合作、飞地经济、廊道协同等区域协调发展新形态,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在更大的范围内共建产业“一条链”。
【代表委员声音】
根据《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到2025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要取得实质性进展。在全国政协委员、上海航天信息科技研究院院长伍爱群看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仍需在科技创新、产业协同、机制保障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
伍爱群呼吁,加快制定各专项规划。借鉴纽约、东京等国际大都市治理的做法,吸纳专家学者、企业家、市民代表等多方意见,及时制定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之下的专项规划。赋予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更多执行实际事务的权力,对公共交通、环境治理、文化旅游等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
伍爱群表示,加强创新资源跨域流动尤为重要。要完善长三角科技创新治理机制,促进创新主体协同互动、创新资源开放流动,加强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协调配合。加强区域创新顶层设计,完善统筹协调和决策机制,建立健全三省一市创新宏观决策部门协同联动机制。完善科技决策咨询机制,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和智库机构对长三角创新决策的支撑作用。
伍爱群建议,还要加强重大设施区域联动。选择机场、港口、城际地铁、应急管理设施、垃圾处理系统等若干重大基础设施,进行一体化协调规划建设,构建成本共担、利益共享、合作共赢的跨域协同机制。
在加快建立保障机制方面,他建议,建立成本共担机制,包括区域互助、流域性生态治理、重大设施建设等;建立税收分享机制,根据园区共建、飞地经济、异地孵化等不同模式,制定区域税收政策适用性规范标准和共享税制;建立环保激励机制,将环境治理考核由单个城市转为长三角整体区域,激励各层级政府为满足考核而主动进行跨域合作。